知愈心理:只有1%的父母明白,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温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為人父母后,似乎常常在教育孩子時説出:

“你能不能聽話點,懂點事?你看老王家的孩子多聽話!”、“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作為家長,幾乎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懂事省心,但是,孩子在該調皮頑劣的年紀卻“成人化”般的懂事,真的好嗎?

我們來看看那些從小就聽話懂事的孩子,現在都怎樣了,值得家長反思!

01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這句話,是9歲成名,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後直入《新週刊》任副主編的美女作家蔣方舟説的。

從小到大,她都是那個“別人家的好孩子”,成績優秀,事業有成,備受誇讚。

可是長大後的她,卻一直在試圖擺脱這個討好型的人設,因為她已經失去自我了。

説什麼話,都更要照顧別人的感受,生怕帶一點點攻擊性。

做什麼事,最怕跟別人發生爭執,特別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知愈心理:只有1%的父母明白,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不會拒絕任何人,萬事總是先委屈自己,迎合別人的喜好,這樣的自己,她太討厭了。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沒有辦法跟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甚至連談戀愛都總是無疾而終。

巨大的挫敗感讓她選擇遠離人羣來反省自己,在陌生的環境裏接受所有人的評價,整整一年她才慢慢走了出來。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詞:“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這句話,放到蔣方舟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懂事與討好只有一線之隔,現實生活中,蔣方舟這樣的孩子太常見了。

因為父母的教育,因為喜歡別人的讚賞,被冠以“懂事”名號的孩子,學會了照顧所有人的情緒,但唯獨自己在不斷否定自己,越長大越迷茫。

02

有一天中午,媳婦給我做了一碗炒麪,色香味俱全,我吃得很開心。

她也在一旁吃她的那一碗,快要吃完的時候,很驚訝地問我:“為什麼你面都吃完了,還剩這麼多雞蛋和火腿腸?”

為什麼呢?我愣住了。

我想是因為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總喜歡把好吃的東西留到最後。

一片回鍋肉,先吃皮和肥肉,再吃瘦肉;一個橘子,先吃白色的須,再吃果肉;一個壞掉的蘋果,先吃壞的部分,再吃好的部分。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物質生活也有所提升,喜歡把一口好的留到最後的習慣,卻刻到了骨子裏。

每年過年,家裏都會給我做一盤豆腐皮,説我小時候最喜歡吃,對豆腐皮的鐘愛遠勝於肉,我有點不理解當年的自己。

知愈心理:只有1%的父母明白,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隱隱約約只記得,那時候一年四季只能吃洋芋,冬天的時候,洋芋已經乾癟變黑了還在吃。

能吃豆腐皮是插秧的季節,家裏請人幫工,會做各種好菜,但規矩是小孩不能上桌,看着每桌唯一的一盤肉垂涎欲滴,等到大人們吃好,基本只剩點辣椒。

所以,我喜歡吃豆腐皮,端着一碗飯蹲在牆根吃得開心,也會有幫工的人給我夾肉,家人遞來一個眼神我就懂了,然後説“我不喜歡吃肉”。

大家都誇我,“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03

請試着蹲下來,做個會聽孩子説話的父母。

抱着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像尊重我們自己一樣尊重孩子,給他無條件的信任與關愛,鼓勵他們大膽説出心中所想。

把小孩當做大人般對待,認真聽他們説的每句話。

孩子從父母那裏懂得了什麼叫被尊重,等到你和他説話的時候,他才能回饋以尊重和懂得。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聽話的孩子惹人憐。

多少“懂事”的孩子,在獨自默默地吞下委屈的同時封鎖了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情感再也無法流動。

知愈心理:只有1%的父母明白,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一位從小被家人忽略、誤解和欺負卻一直逆來順受地討好他人的朋友説:

自己內心已經無法和任何人親近,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感覺生分。

總是習慣隱藏自己,沒有存在感,現在每年春節都不想回老家。

更重要的是,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冷漠的,也因為這種不自覺的冷漠而失去了很多朋友。

她的婚姻也很不幸,結婚後常常與伴侶吵架,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十年,最終依然傷痕累累地分開了。

我們都愛孩子,都希望他們將來幸福。

也許我們更需要學會的一件事,就是鼓勵孩子不要太懂事。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温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3 字。

轉載請註明: 知愈心理:只有1%的父母明白,從小就懂事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