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學技術 靈活就業促增收

7月2日,走進威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朝陽新城小區,在一幢幢整齊排列的小洋樓之間,一塊“就業扶貧手工車間”的牌匾格外醒目。車間裏,梅成飛與幾十名婦女工友正指尖飛動,忙着編織各色手工製品。

梅成飛是龍場鎮百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户,因身患殘疾,行動不便。搬遷到城裏之後,丈夫在社區的引導下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找工作便成了奢望。

就在梅成飛苦惱時,扶貧車間的招工信息點亮了她的希望。“在這裏可以揹着娃娃來上班,一個月保底工資1800元,熟練以後還可以拿計件,工資更高,加上丈夫的工資,一家人足夠用了。”説話間,梅成飛已熟練地將手中彩線鈎織成涼鞋,臉上的笑容更深了。

針對像梅成飛這樣因就業技能不足,或因有老、幼、病需要在家照顧等原因未就業的貧困勞動力,威寧積極探索“政府搭台、企業唱戲、貧困户創收”的扶貧車間建設模式,通過政策扶持,協調空閒場地,積極引導各類資金向扶貧車間傾斜、貧困羣眾向扶貧車間集聚、帶貧企業向扶貧車間入駐。同時,給予扶貧車間務工羣眾一定的崗位補貼和培訓補貼,吸納廣大無法外出的貧困羣眾到車間就業,實現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地就近就業及居家式就業。

此外,為讓在扶貧車間務工的羣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縣就業局還聯合扶貧車間入駐企業結合羣眾實際需求,聘請專業的師資力量,打造培訓基地,免費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推行“手把手”式培訓,以工代訓,讓困難羣眾掌握一技之長,變身成為產業工人。

“進來的每一個員工都要經過一個星期至半個月的培訓,培訓後,手工製品可以外包給羣眾帶回家制作,讓他們在家也能實現就業。”貴州鑫露製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施啓情介紹,該公司已成立了3個扶貧車間共帶動163名羣眾實現穩定就業。

“我現在一個月能拿2300元的計件工資,如果技術再熟練一點,拿個3000元沒問題。”在經過技術培訓後,搬遷户曾久英已熟練掌握就業技能,完全適應了車間生產生活。

與此同時,縣人社部門還通過設置一個就業服務中心平台和多就業服務窗口,及時發佈崗位需求信息,充分發揮樓長制和網格化管理的制度優勢,工作人員主動上門進行點對點服務,確保崗位對接精準。

目前,全縣建立的扶貧車間有26個,可提供2000個以上的就業崗位,已帶動1736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佔70%以上。扶貧車間逐漸成為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的“蓄水池”,為決勝脱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輸送了強大的動力源。

“十三五”期間,威寧易地扶貧搬遷有勞動力家庭9180户,勞動力2.4萬餘人。近年來,通過“八個一批”的就業體系建設,目前已實現就業2.2萬餘人,易地扶貧搬遷有勞動力家庭已全面消除“零就業”家庭,實現“一户一人”以上就業。(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2 字。

轉載請註明: 扶貧車間學技術 靈活就業促增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