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
妥妥的女主角擔當,不管是之前的《花千骨》還是《胭脂》都是得到了大家的熱捧。在名不見經傳的時候,沒有什麼名氣趙麗穎憑藉着《陸貞傳奇》、《蜀山戰紀》《杉杉來了》幾部電視劇和網播劇就輕而易舉的得到了一大波粉絲,不得不説,御姐和蘿莉,穎寶都是駕輕就熟呢。
鄭爽
近年來小爽個人的努力大家也是看在心間,前段時間的《微微一笑很傾城》,更是風靡了整個大江南北,一度成為話題的熱搜榜,鄭爽在拿掉自身的假體後,不僅人變得更美麗,眼睛也比過去更有魅力了,期待她更多有實力的作品。
唐嫣
繼仙劍扮演紫萱一演成名之後的唐嫣,今年來,頻頻扮演傻白甜的角色,跟之前高貴冷豔的御姐流大相庭徑,雖然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變,但是收穫甚微。好在這次憑藉着《錦繡未央》,一改之前的聖母角色,扮演復仇腹黑的復國公主,讓人揪心不已。
來盤點一下戲曲出身的演員。
蔣勤勤生於重慶市南岸區,6歲就讀於重慶彈子石小學,10歲考入重慶藝術學校學習京劇。藝校畢業後,蔣勤勤進入重慶京劇團。第一次觸電是1992年重慶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媚態觀音》。1994年以全國藝術成績第一名的考取北京電影學院。在北京電影學院94表演班就讀時,大一拍《西施》,大二拍《小鳳仙傳奇》,大三拍《蒼天有淚》,大四拍《蘇州二公差》。之後走上了演員的道路。
《情深深雨濛濛》中“陸振華”的扮演者寇振海以前是綏化市評劇團的演員。京劇、評劇、二人轉他都很拿手,京胡也拉得不錯。
李沁,2008年,李沁因在李少紅版《紅樓夢》中飾演少年薛寶釵而被觀眾熟知並正式出道。李沁本來認為是崑曲傳人的,而且相信她在崑曲界也會大有作為,但現在李沁躋身演藝圈,不得不説是崑曲的一大損失啊,但卻是娛樂圈的一大樂事,真是有得必有失啊。
邢岷山,1978年考入浙江省崑劇團學習崑劇表演,修習並公演了《十五貫》、《長生殿》等幾十出崑曲傳統、新編劇碼。90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武生泰斗》,開始演藝生涯。後雖一直在影視界發展,卻對老本行念念不忘。有着重度戲曲情結的邢岷山,近年來多次受邀參加各種崑曲演出,並從2008年開始,每年赴香港向當地觀眾不遺餘力地推廣他所鍾愛的傳統藝術。作為內地老牌戲骨,邢岷山平時為人低調,不事張揚,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邢岷山除影視劇之外還是一位資深的崑曲演員。
2011年,主演警匪刑偵戲《重案六組4》,憑佟林一角受到觀眾認可。
何賽飛,在未入娛樂圈之前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五朵金花之一,漂亮、大氣、端莊。1982年考入浙江岱山越劇團,84年因出演越劇《五女拜壽》而獲得關注。在越劇界,何賽飛是一位“名角”,轉戰影視圈她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她塑造的角色跨越了年齡,從傾國傾城的美人到家長裏短的婆婆,一個實力派演員。
在大眾眼中,牛駿峯是演技人氣兼具的“小鮮肉老戲骨”,大熱IP《特工皇妃楚喬傳》殺青後又投身到了《莽荒紀》的拍攝中去。鮮為人知的是,牛駿峯也擁有“國粹”表演功底,他10歲拍攝人生中首部電影《家有轎車》期間受李丁爺爺影響開始學習京劇,2010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國粹賦予了他獨特出眾的氣質和紮實的表演功底,而他如今清唱《三家店》、《智取威虎山》選段也是毫不含糊。牛駿峯還曾接受採訪稱,在很早之前就萌生了出京劇專輯的想法,希望40歲可以個人名義舉辦京劇專場。
“美人師兄”鄭業成,戲曲武生底子厚。因出演第一部電影《百萬愛情寶貝》而進入娛樂圈。
餘少羣14歲開始學習漢劇,6年之後學有所成,又轉戰上海越劇院學習越劇,在越劇界打出名聲後再次成功進軍影視圈。2008年,出演劇情片《梅蘭芳》中青年梅蘭芳一角,以千嬌百媚的姿態一鳴驚人,備受關注,並憑藉此片獲得金馬獎、華表獎等若干獎項。可以説,餘少羣憑藉俊秀的外貌與一身的戲曲氣質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無論在電視熒幕還是電影銀幕上,他的表演都有長足的進步。
唱越劇的男生真是非常罕見了
趙麗蓉老師評劇出身,在評劇舞台上演了眾多的配角,但在小品舞台上,她是主角,眾多的喜劇明星在她面前黯然失色。在電視熒屏上她是慈祥親切、幽默風趣的老奶奶,像西遊記裏她飾演的車遲國王后,也是經典。她還在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紅樓夢》中飾劉姥姥。
(2017-09-06)
易煒華(左一)和吳京(中)的合影 通訊員供圖
東莞時間網訊 易煒華19歲那年,帶着兒時種下的演藝夢想,到北京闖蕩,從羣眾演員做起,再後來到塘廈入武行做動作演員、替身演員……10年來,這條演藝之路佈滿荊棘,但他甘之如飴。
近日火遍大江南北的影片《戰狼2》,易煒華也有參與拍攝,雖然他只是負責幕後,但難掩自己的興奮之情。他認定,喜愛演戲不需要理由,只要不怕吃苦,就能在演藝界走出一條光明大道。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動作演員、導演。
8月26日,易煒華剛結束一部劇的拍攝工作並回到塘廈,風塵僕僕的他向記者講述了這些年來他追夢過程中的百味人生。
第一次戲份扮演“路人甲”
記者眼中的易煒華,瘦高個,稜角分明的五官,臉上時常掛着靦腆的笑容。易煒華的故鄉在湖南懷化,小時候,活潑好動的他每天都閒不住,不是爬山就是翻跟斗,愛看成龍的電影,經常模仿成龍在劇中的一些功夫。從那時起,做一名功夫演員的夢想就在他心裏種下了種子。
2007年,中專畢業之後的易煒華懷揣夢想去到北京,一邊在餐館打工,一邊尋找入行的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報紙上有劇組在招聘羣演,他立刻報名參加。易煒華的第一個角色是“路人甲”,沒有台詞,沒有名字,甚至沒有露臉,但他非常開心。當時,做羣演是20元/天,在餐飲店打工是每個月600元工資。易煒華一邊在餐館打工,一邊等着有戲開的日子。
“那時候,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為了不遲到,我常常凌晨三點就起牀了。”回憶起那段日子,易煒華十分感慨。起牀之後,他從海淀區跑到西直門,然後在西直門坐地鐵趕往拍戲地點。就這樣過了半年,期間易煒華一共擔任了四五部戲的“跑龍套”。後來為了將更多精力放在演藝方面,他還辭掉了餐館的工作。直到有一天,易煒華接到親人辭世的消息,經過一番思考與掙扎,他決定先回湖南老家。
入武行成為追夢轉折點
2010年10月,易煒華來到塘廈,進入一家工廠打工。這期間,他沒有再接觸演藝圈,然而他的心裏,卻始終沒有放下最初的夢想。2013年,機緣巧合之下,易煒華結識了一位武館教練。這位武館教練也是武行的一位動作演員,和易煒華一見如故,不但帶着他學習武術,而且還介紹他參加電視劇《風雷急》的拍攝,正式將易煒華帶入武行。
與羣眾演員不同,武行在影視圈裏很重要,這為易煒華打開了全新的天地,他不用再等着機會“跑龍套”,接到的戲越來越多,戲份也越來越重,很多時候還有機會和影視大咖一起合作。最近大火的《戰狼2》,易煒華在劇中就承擔了不少幕後工作。
對於現狀,易煒華表示很知足,也很滿意。“做替身演員,做幕後,出演一些小角色,對我來説,已經和夢想越來越近。”易煒華笑着説,如今他手上還有幾部劇要拍,這些年來積累的資源,加上他自身的勤奮、努力,其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圈內人認可,他的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已經達到500元/天。
當替身受傷成家常便飯
進入武行後,因為常常要拍動作戲和做替身演員,易煒華身上留下了不少傷疤。“每個傷疤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易煒華左邊肩膀上有一個傷疤,是他做替身演員的時候留下的。那場戲中,他要演一個被電得渾身冒煙的人,結果出了意外,煙餅掉出來燙傷了他。然而他依舊堅持了18秒,直到導演説“可以了”,他才去處理傷口。
還有一次,那是一場爆破戲,易煒華做替身演員。按照劇情要求,爆炸的時候炸彈桶要對着人,然後用威亞吊着人往後拉,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當時易煒華是第一次拍這樣的戲,緊張得心跳加速,不過當這場戲順利完成後,他又覺得特別新鮮刺激。“在影視行業什麼都得學,我也希望能不斷挑戰自我,嘗試不一樣的角色。”
堅持夢想做個好演員
如今,易煒華已經參演了20餘部影視劇。
“小時候我想習武,但家人反對,如今我進入武行,在家人眼裏依舊是不務正業。”説到這裏,易煒華有些黯然,家人希望他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成家立業,但他始終無法放棄自己的夢想。“如果我真的無戲可拍,我會去打工,維持生計的同時,繼續提升自己。”易煒華告訴記者,這些年雖苦雖累,但從未改變他渴望成為一名好演員的信念,也從未澆滅他對演藝工作的熱情。每當他覺得迷茫的時候,他會看一些勵志書籍或者影片,為自己充電,然後繼續前行。
(2017-09-06)
楊冪自從結婚以來,就一直被傳出離婚,出軌的事件,兩人之間的感情似乎媒體和網友之間更加明白,之前還傳説女方在拍戲的時候被潛規則,然後出軌了,還説什麼劉愷威深夜去劇組抓人,而且還兩人已經協商好準備離婚了,其實在楊冪還沒結婚,剛剛進入演藝圈的時候,她就想嫁給一個合作過的師兄,但是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兩個人也不了了之。
楊冪喜歡胡歌的事,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在《仙劍奇俠傳》的時候,兩個人就傳出了緋聞,那時候的胡歌,還只是一個小鮮肉,還是一個顏值的演員。
而剛剛踏入熒屏的楊冪,就出演了與胡歌兩個人的戀人戲碼。楊冪在還沒有畢業之前,其實就是《仙劍奇俠傳1》的忠實粉絲了。
她喜歡劇中胡歌的瀟灑,以及帥氣調皮的形象,非常的痴迷他,所能跟他合作,楊冪也是非常高興,而且經常向胡歌請教演戲方面的問題。
而且這兩個人那時候的微博還有蛛絲馬跡,可以看出來,這兩個人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家的龍貓,不約而同的曬出自己家的寵物,這兩個人這種蛛絲馬跡,還想要熱心的網友和媒體不觀察到,是不可能的。
(2017-09-14)
藝品 | 演藝圈是什麼?
2017-08-25
中國藝術頭條
演藝圈是一個生態圈
演藝圈是人才、資源、成果、利益的聚集地,無論是從它的歷史,它的從業者,還是那些廣泛的受眾對象和相關產業,以及對我們生活的深入影響看,演藝圈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品味的生態系統。如同森林一樣,建好了,能帶來繁茂與精彩,忽略了或是措施不當,帶來的可能就是一片荒蕪。物質的森林十年就起,精神的森林更需百年打拼。
演藝圈這個生態裏面有着形形色色的組成,也有着各自之間饒有興趣的關係。站在圈外看圈裏,劇團公司等文藝團體,藝術家編創者等從業人員、劇場體育館等承接場館、舞美燈光音響服裝化妝道具等輔助產業、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宣推機構以及創意衍生、藝人經紀、票務代理,甚至劇場周遭的黃牛,停車場的大爺和賣氣球的小販,大家都圍繞着觀眾,圍繞着給觀眾提供心滿意足、神清氣爽的精神產品而共同作用,辛苦服務。這裏面你有你的特色,我有我的能耐,有人倚着傳統,有人靠着新潮,一路上你唱我和、交相輝映,時間長了就發現,誰也離不開誰,化合了就勢大從者眾,梗阻了就力散猢猻散,互幫互襯是這個圈子的特點,競爭向前是這個圈子的常態。
這樣的一個生態需要活化。各個環節都需要不斷創新創造。新的題材內容、新的技術手段、新的服務水準、新的便捷途徑等,都會帶來觀眾們新的體驗。正是這種新的體驗,如同飯館不斷更新的佳餚、影院不斷上映的新片、商場裏面每一季的時裝一樣,帶來全社會新的消費和消費以後的新鮮反饋,從而促進新陳代謝,促進優勝劣汰,促進事業前行。
這樣的一個生態需要補給。嚴格講,演藝雖然有着千百年的歷史,但很少能像現在這樣,成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被重視、被扶持。曾經的一部演藝史,多少隨興而興、隨衰而衰,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反覆搬演,樂此不疲。在當下這個公認的文藝發展最好的時期裏,急需我們對演藝生態的方方面面提供充足的支持和補給。要知道,軟實力也能撐起硬市場,小小的精神產品也能帶來巨大的物質豐收,這是驗證過千遍的道理。關鍵就看我們是不是真支持,是不是常鼓勵,是不是在每一個關鍵點上都持續發力。
這樣一個生態需要共同的目標與信念。馬季先生經典的小品“五官爭功”生動詮釋了沒有共同信念的精英個體爭功諉過會帶來整體事業怎樣的坍塌。同樣,演藝行業的各方丟掉了社會效益這個的終極信念和目標,也會帶來全行業的畸變甚至是災難。演藝圈事關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唯有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的大豐收,努力帶來全民精神境界的大提高,才能實現演藝圈自身的大發展。
未來,
讓我們一點一點,
為着這個目標而努力吧。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25)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