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8月27日電(李佳S)一抹紅唇,手握紙扇,着一襲旗袍在法國古堡旁笑靨如花……回到家鄉休假的法國姑娘李麗(Estelle Borgeat)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旗袍照,雖然在外貌上是個地道的洋人,但李麗依舊穿出了“中國味道”。
李麗的“旗袍情緣”由來已久。兩年前,李麗從法國來到浙江寧波從事紅酒生意,因對旗袍情有獨鍾,平時她總是會將各式精緻旗袍收入衣櫃中。她坦言,在品酒會等正式場合她常會穿着旗袍出席。“我覺得旗袍很漂亮、很有味道,穿上身顯得很優雅。”
如今,像李麗這樣被中華文化“圈粉”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無論是中國戲曲、書法,還是剪紙、漢服,都擁有不少鐵桿“洋粉絲”,很多外國人甚至已將“中國風”作為一種日常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這些年,在我們舉行的很多傳統文化活動中,‘外國面孔’多了起來。”寧波漢文化傳播協會會長周琳告訴記者,“比如,不少外國成員會把一整套茶具買回家,並在家中研習茶道、品中國茶。對於他們來説,‘中國風’不再只是體驗式的,而是‘由表及裏’地融入生活之中。”
來自羅馬尼亞的羅寧(Emanuel Sandu)是個典型的“中國迷”。“《甄執》我看了兩遍,裏面有很多中國古典文化,很有味道。”羅寧笑道。除了愛“追劇”,羅寧還是一名擅長畫中國畫的“洋畫師”,自從在某次活動中體驗過中國水墨畫創作後,羅寧便將此作為愛好延續至今。
圖為法國姑娘李麗與侄女同穿旗袍 採訪對象供圖
雖然羅寧已從寧波大學畢業,如今在英國從事物流管理工作,但他還是會在閒時提筆作畫。蘸墨、落筆、暈染,只幾分鐘時間,一朵粉色牡丹便綻放於畫紙上,功力不減。羅寧表示,他將老師送給自己的毛筆一同帶到了英國,現代人生活節奏很快,畫水墨畫可以使自己“慢下來”。
圖為羅馬尼亞小夥羅寧畫牡丹 採訪對象供圖
“以前,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説,中國傳統文化只是‘看起來很美’的文化符號。但如今,隨着中國整體實力提升以及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增多,中國傳統文化湧現出了很多‘洋代言人’。”周琳認為,隨着這些“洋代言人”不斷將中國傳統文化“生活化”,中華文化也愈發走向“國際化”。
李麗告訴記者,此次回到法國,她給自己的小侄女也帶了一件旗袍。“我覺得旗袍很美,很適合在日常生活中穿。我會把‘中國風’穿在身上,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