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金句
不少的父母由於工作、家務和社交等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在孩子的身邊。而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他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疏於陪伴,可能會讓孩子失望,給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有的甚至患上“心病”。
一位媽媽帶着6歲的女兒到醫院看病,據説女孩每到週末就生病,連續到幾個醫院進行檢查,也沒有查出任何問題。就在診斷時,媽媽的電話響了,女孩趕快伸出雙手不讓她接。
醫生髮現了這個問題,趁她媽媽外出接電話時問孩子:“你是不是假裝生病?”女孩點頭説:“我不想讓爸爸媽媽加班,就假裝身體不舒服,這樣他們就會多陪陪我了”。
醫生瞬間就知道孩子每到週末就“生病”的真相了,當媽媽接完電話回來就對她説:“你女兒得了心病,再不陪她今後會更嚴重”。這位媽媽聽到醫生的話後瞬間感到愧疚起來。
現在這種現象很多,有的父母以工作、加班為藉口很少陪伴孩子,有的父母即便陪伴孩子也在看手機。所以,孩子才會想出裝病的辦法,讓父母陪在自己身邊。在孩子的心裏,不需要父母給自己買衣服、上游樂園或者去高級餐廳,而是需要父母給自己安全感,陪伴自己聊天,瞭解自己內心的想法。
為什麼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呢?
很多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所以有人説,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能夠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温暖,讓父母的愛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成長。
如果父母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能夠拉近親子關係,培養正常的家庭氛圍,讓大家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所以,不管是玩耍還是學習,父母要專心、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不能在陪孩子的時候打手機、玩遊戲,即使心情不好也要注意控制和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陪伴孩子。
同時,工作和陪伴並不是對立的關係,陪伴也和時間的長短、數量無關。回到家裏,耐心的聽孩子分享學校的事、看着孩子做作業或者與孩子進行交流,讓他感受到安全和快樂,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在陪伴孩子。
什麼樣的家庭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呢?
台灣學者傅佩榮曾説過,如果人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也很難有一個正常的生命。所以,每一個和諧的家庭都有一個幸福的孩子,是優秀的父母用心經營家庭的結果。
1、有歸屬感的家庭
在有歸屬感的家庭裏,如果孩子受到傷害,能夠任性地撲在父母的懷裏哭泣,他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及時的向父母傾訴。因為從父母的愛中得到奮鬥的力量,從而能夠順利的成長。
2、夫妻和睦的家庭
由於孩子年幼,如果父母的關係不好,會讓孩子產生不安的心理,容易認為是自己犯錯而感到自責,既擔心父母離異,又害怕自己會被拋棄,容易嚴重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相親相愛,在幸福的家庭里長大,性格會變得陽光自信,則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
3、三觀正確的家庭
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由於模仿父母的言行,從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
父母不尊重長輩、言行不一、不講文明等,孩子也不會學好。如果父母三觀正確,孩子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變成一個誠信守禮、品學兼優的人。
如果父母工作太忙,把握住幾個關鍵時間,也能很好的陪伴孩子。
1、送孩子上學的路上
一些孩子對學習容易產生焦慮心理。父母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可以多與孩子聊天,幫助孩子放鬆心情緩解焦慮情緒。
2、接孩子放學的路上
孩子在放學後,心情是非常開心的,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會讓孩子急於分享。這時父母要注意傾聽,讓他輕鬆的説出內心的抱怨,或者分享自己快樂的時光。
3、孩子回家的時候
孩子回家後,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到室外走走。既能利用這段時間談心,也能陪着孩子運動,這是很好的陪伴方式。
4、利用晚飯時間
父母可以利用一家人吃晚餐的時間,與孩子分享快樂的事,在歡聲笑語中孩子能得到盡情的放鬆。
5、睡覺前的時間
孩子在睡覺前,特別喜歡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利用這段時間,陪着孩子讀書、講故事,能夠很好的培養親子關係,及時傳遞父母的愛。
孩子的童年是短暫的,一輩子只有一次,如果回頭去看,孩子很快就會長大,而留給父母陪伴的時間也不會太多,所以父母要珍惜。因此,不管有多忙多累,父母都要擠出時間多陪伴孩子,如果錯過了這段時間,等孩子長大之後,即使再想陪伴也沒有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