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某古董槍店上架了一挺九六式輕機槍,引起廣泛的關注。
按照日本法律規定,銷售的古董槍械都必須經過無害化處理,也就是説這款機槍已經不具備發射能力。在這家拍賣行網站上,公佈了該槍的售價為3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3萬元。
昭和十一年(1936年),為了取代結構複雜、在沙塵環境中可靠性不足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日本陸軍開始列裝一款新型輕機槍。由於當年按照日本神武紀元是2596年,因此被定型為九六式輕機槍。至1945年日本投降,共生產了41000挺九六式輕機槍。
這款機槍整體設計風格受到了當時中國軍隊廣泛裝備的ZB26機槍影響,採用可靠性更高的導氣式自動方式,不僅廣泛裝備日本陸軍,還裝備了海軍陸戰隊,以及偽滿洲國軍隊等盟友。該槍依舊發射6.5×50mmSR有坂彈藥,與三八式步槍保持彈藥通用。
儘管九六式機槍受到ZB-26的影響,但在一些方面都表現出日本特色,比如特殊的兩腳架固定方式,以及可以安裝刺刀和瞄準鏡,都在當時的同類輕機槍中顯得特立獨行。
由於彈藥殺傷力不足的問題,三年後日軍開始列裝九九式輕機槍,口徑7.7×58mm有坂。但由於九九式的產量較少,始終無法取代十一式和九六式輕機槍的地位。
九六式輕機槍的提把是向前的握把上有較為誇張的橫向紋路,因此被中國軍民稱為“拐把子”。這支九六式輕機槍的木製提把已經出現較嚴重的使用磨損,其中部分已經缺失。
機匣側面有小倉兵工廠的生產標記,以及“九六式”的字樣。下方有槍號1934,以及生產日期昭(和)14年2月(1939年2月)。據該公司介紹,這挺機槍主要零件上的槍號都是1934,因此可以説是非常難得的保存狀態。
彈匣從機匣頂部的彈匣倉插入,右側是拋殼口。彈匣倉和拋殼口都由同一根彈簧控制,使其保持自動關閉狀態,提高了防塵性能。
機匣表面可以看到較明顯的加工痕跡,不過這樣的做工也算很不錯了。
木製的小握把有較細密的橫向防滑紋路,使用痕跡同樣比較明顯。需要注意的是,扳機較長,扳機護圈有開槽可以容納較長的扳機。這樣的設計可能是為了避免冬季戴手套扣動扳機時,手套卡入扳機護圈與扳機尖端的縫隙。
魚尾形槍托右側有槍揹帶掛環,槍托同樣有較重的使用痕跡。
槍托左側的磕碰和劃痕更加嚴重。槍托上似乎有俄語“ДД”字樣,應該是被蘇聯軍隊繳獲過。
這挺九六式輕機槍還配備了一個東京炮兵工廠製造的光學瞄準鏡,序列號25731。
機匣左側可以看到保險。
木製提把較突出的尾部是其薄弱環節,保持至今的多數九六式輕機槍這個部分都損壞了。
較長的兩腳架也是二戰期間日本輕機槍的特色。槍管上有螺旋散熱槽,不過槍管根部連接提把的地方也要強行加上三個槽,真懷疑設計師是強迫症。
槍管外徑逐漸變細,因此散熱槽顯得越來越淺。
日本輕機槍的兩腳架非常有特點,兩個支腳都是單獨操作,而且有各自的鎖定裝置。
導氣裝置可以進行調節,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環境。
由於機匣頂部安裝彈匣,所以機械瞄準具靠左佈置。準星兩側有豎直的鏤空護翼,這樣的形狀很容易讓新手在戰鬥中將其誤當作準星。
準星可以調節位置,看上面還有深孔,後側有開槽,似乎應該是可以插入熒光管,方便進行夜間瞄準。
木製提把的破損情況。
彈匣採用前掛後卡固定方式,彈匣倉後部有巨大的帶孔卡榫。
瞄準鏡表面有輕微的磨損痕跡。
瞄準鏡頂部的銘文,可以看到2.5倍,物鏡直徑13mm。瞄準鏡內部通過稜鏡,將物鏡設置到右側。
一直覺得九六式、九九式機槍將槍托安裝到小握把上顯得很矯情。
木製槍托頂部有較長的延伸部分,這起到託肩板的作用,不過大多數機槍都採用摺疊託肩板的設計。
這挺機槍只有木質零件部分有較嚴重的使用痕跡,其他金屬部分品相都不錯。
而且所有主要零件槍號都是統一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更加難得。
機匣底部。九六式輕機槍儘管設計風格與ZB-26接近,但槍機結構差異很大,並非直接山寨。ZB-26的拋殼口在機匣底部,而九六式輕機槍的拋殼口在機匣右側。
因為太長而顯得單薄是兩腳架。
兩腳架的鎖定位置除了垂直,還有向前傾斜的一個位置。似乎二戰中,日軍機槍手都喜歡這樣設置兩腳架,可能是能夠更方便控制槍身。
槍口部分有卡槽,似乎可以安裝和固定槍口裝置。
金屬的槍托底板上還有四條橫向防滑紋路。
槍管內部鍍鉻,提高了槍管的壽命。
瞄準鏡內的分劃板,至今非常清晰。
彈匣編號為1924,與機槍編號1934就相差10,看來是同一批次的產品。
儘管並非原槍彈匣,不過插上以後非常穩定,不會出現鬆動和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