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米宅
作者丨孫不熟
本文獲授權轉載,不代表米宅觀點
人們對排行榜的痴迷,來自與生俱來的本能。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近日發佈《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北上廣深(排名分先後)仍然穩居一線城市序列,
15個進入“新一線”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瀋陽、青島、合肥、佛山。與去年相比, 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寧波,首次進入新一線城市名單。
第一財經的評價模型分為五個指標: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未來可塑性。很明顯,這個評價模型比較看重城市的商業活力、生活豐富性等軟實力,而不是GDP、財政收入、科研等硬實力指標。
本文不想評價這個模型是否科學,我個人更感興趣是“一線城市”這個説法的起源究竟是怎樣的。
01
根據“大象公會”的考證,“一線城市”這個説法最早很可能來自廣州的快銷行業。上世紀80年代,廣州開風氣之先,成為外資企業進駐中國的橋頭堡,最著名的當屬寶潔(P&G)。
當時,寶潔決定在廣州設廠,以此打開全國市場。對快消行業來説,需要快速掌握和判斷各個城市的市場容量,市場調查必不可少,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專業的市場調查公司。
我國傳統的城市評級主要是兩個官方標準,一個是按照行政等級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地級市等,另一個是按照人口規模分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等,缺乏一個市場化的、可以精準運用到企業決策的評價體系,於是寶潔決定把這個事兒幹下來。
當時寶潔聯合了廣州社科院下的軟科學研究所,成立中國第一家市場研究公司——廣州市場研究公司。這家公司的部分員工,後來創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市場研究公司——華南市場研究公司(SCMR),並在1997年與世界最大的市場研究企業——國際市場研究集團(RI)合資,組建了華南國際市場研究公司,為外企提供市場調查服務。
正是這家市場研究公司,最早在中國把城市分為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等四個級別,它們的評級模型涵蓋了以下10個指標:
圖片來自大象公會。信息源:華南國際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劃分「一二三四線」城市的主要標準 / 指標來源:柯惠新,丁立宏.市場調查與分析[M].中國統計出版社:北京,2000:441.
細看這10個指標,除了電話機擁有率、人均郵政消費不合時宜,其他8個指標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以此為標準,這家市場研究公司把當時中國的主要城市分為以下四個大類:
圖片來自大象公會。信息源:華南國際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劃分「一二三四線」主要城市 / 數據來源:柯惠新,丁立宏.市場調查與分析[M].中國統計出版社:北京,2000:441.
在上世紀80年代,在快消行業眼裏,“一線城市”有17個,這17個城市又分為三檔,北京、上海為一檔,其次為廣州、武漢等大區中心城市,然後是哈爾濱、南京這樣的大型省會城市。
二線城市有50個,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劃分到這個類比的第一檔,其次是鄭州、太原等二等省會城市,再然後是寧波、蘇州等沿海發達城市、以及鞍山、唐山等重工業城市。
值得一説的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哈爾濱、瀋陽、西安等老牌大區中心城市的餘威仍在,而深圳、蘇州、廈門這些在今天看來叱吒風雲的城市,當時只能排在哈爾濱、瀋陽之後,屈居二線城市。
02
由快消行業率先發明的城市分級概念,快速應用到其他行業,酒店、服裝、餐飲等行業紛紛採用這些概念,特別是房地產行業,將一二線城市這些行業術語變成大眾談資,可謂婦孺皆知、深入人心。
嚴格來説,我們今天談論的一二三四線城市,早已脱離快銷行業最初的評價體系,基本上完全來自房地產行業的定義。所謂“京滬穗圳”、“北上廣深”的説法最早也來自房地產,因為這它們是中國房地產開發水平最高、市場規模最大、房價最高的四個城市,而且與其他城市明顯拉開差距。
不過,時過境遷,如果純粹按照房地產市場規模來劃分,“京滬穗深”的概念可能已經過時。比如這幾年,杭州、武漢、成都等強省會城市,無論是土地出讓金、一手房成交量、一手房成交金額都毫不遜色於一線城市,而一線城市即將進入存量房交易時代。
數據來自克爾瑞
數據來自克爾瑞
對房企而言,論掘金機會,一線城市很快就不如二線城市了,關於城市分級的標準也許需要重新定義了。
03
其實,人們對城市評級的痴迷,絕不僅僅是國內,國際上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排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GaWC每兩年發佈一次的世界城市評級報告,最新一版的報告,關於中國城市的排名如下:
Alpha :空缺
Alpha : 香港、北京、上海
Alpha: 台北、廣州
Alpha-: 深圳
Beta : 成都、杭州
Beta: 天津、南京、武漢
Beta-: 重慶、蘇州、大連、廈門、長沙、瀋陽、青島、濟南
Gamma : 西安、鄭州
Gamma: 合肥、太原
Gamma-: 福州
High sufficiency: 寧波
sufficiency: 哈爾濱、長春、南昌、台中、蘭州、貴陽、海口、無錫、珠海、南寧、西寧、南通等。
區分於很多排行榜,GaWC的評價模型很有創意,相比城市本身的硬實力,它更看重一個城市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網絡關聯度,特別是在全球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網絡關聯度,其評價方法如下:
研究方法是基於世界知名的175家高端生產性服務企業(包括75家銀行/金融/保險企業、25家會計師事務所、25家律師事務所、25家廣告企業和25家管理諮詢企業)的全球商務網絡(總部和各級分支機構的分佈網絡),分析526個城市在生產性服務業的全球關聯網絡中的作用和地位。
簡單來説,GAWC實際上是一個全球城市“網絡關聯度”的排行榜,這個“網絡”是由175家跨國公司通過業務關係建立的,誰在這個網絡中的關聯度更高,誰就能獲得更高的城市排名。
在這個新的視角下,城市自身的實力不再是唯一的競爭緯度,更重要的是你和其他城市的聯繫度。這就好比在現實世界,我們評論一個人是否優秀,不僅要看他自己的實力,還要看他的社交地位和圈層資源,和他交往的都是什麼層次的人。
04
如果以這個視角來給中國城市評級或者分類,會是怎樣的呢?同濟大學教授唐子曾以“企業業務關聯度”為依據,對中國城市的關聯度有一個研究成果,相關研究如下:
京津冀地區:
北京在京津冀地區擁有絕對的中心地位,所有城市都以北京為第一關聯城市,但北京的第一關聯城市卻不在京津冀,而在遙遠的上海。這説明,對津冀來説,北京很重要,但對北京來説,津冀沒那麼重要,北京與上廣深的聯繫度也遠超過與河北的聯繫度。
值得一説的是,上海、深圳、廣州三個城市在京津冀地區也頗有存在感。例如,對天津來説,與深圳、廣州的聯繫度要大於和石家莊、唐山。對石家莊來説,與上海的聯繫度要大於和天津,與深圳的聯繫度也比唐山重要。
長三角地區:
上海在長三角地區也擁有絕對的中心地位,所有城市都以上海為第一關聯城市,但上海的第一關聯城市卻在遙遠的北京。北京與上海互為第一關聯城市,表明圈層聯繫比物理聯繫重要。
重點看看這些城市的“第二關聯城市”,北京出現了三次,深圳出現了兩次,蘇州與杭州各出現一次。再看第二、第三、第四關聯城市中,北京與深圳幾乎全部出場,這表明北京與深圳在長三角地區頗有存在感。
存在感僅次於上海、北京、深圳的是蘇州,共有三個城市(上海、南京、無錫)把蘇州視為強關係城市,再其次是南京、杭州,最後是無錫與合肥。
值得一説的是,上海、無錫與蘇州的關聯繫數都高於南京,表明蘇州企業在長三角地區擁有比省會更強的存在感。
另外,廣州在長三角的存在感沒有在京津冀地區高,7個城市中只有上海與廣州有較強的關聯度。
珠三角地區:
無論是廣州還是深圳,二者在珠三角地區都沒有取得絕對的中心地位。選取的三個城市,各自的第一關聯城市都不同。
佛山的第一關聯城市是廣州,而廣州的第一關聯城市是深圳,深圳的第一關聯城市是上海。對廣州來説,第四關聯城市才是佛山;對深圳來説,第二關聯城市才是廣州。所謂“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可以用來形容珠三角城市的關係圖。
北京、上海在珠三角地區擁有較強的存在感,二者是所有城市的強關係城市。
另外,成都與杭州在珠三角地區有一定存在感,成都是深圳的第四關聯城市,表明深圳的成都的關聯繫數大於和佛山的。杭州則是佛山的第四關聯城市,具體原因不知道,也許是佛山的製造業與杭州的電子商務存在較強的業務聯繫。
其他地區:
北京在中西部地區擁有絕對的中心地位,所有中西部地區城市除了重慶, 其第一關聯城市都是北京。這説明,中西部城市互相之間的聯繫度,普遍不如它們與北京的聯繫度,北京影響力可見一斑。
相比而言,上海的存在感主要體現在第二關聯城市,相比北京要弱一檔,但在山東、福建兩個沿海省份,上海存在感又高於北京。
另外,重慶的第一關聯城市成都,而成都的第一關聯城市則是北京,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重慶對成都的依賴度,大於成都對重慶的依賴度。另外,成都、重慶在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區均有一定的存在感。
值得一説的還有,看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的第一關聯城市,都不是廣深,而是北京或者上海,表明珠三角地區在這幾個南部省份的存在感都還不夠高。
不過,深圳幾乎出現在所有城市的第三或者第四關聯城市,表明深圳對中西部地區來説,其輻射力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所以,很多時候,城市之間,距離近,不如圈層近。
房價地圖有時候也這樣,離得近,不如圈層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