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的致命邊界衝突,火種在去年8月點燃

    

印度和中國的致命邊界衝突,火種在去年8月點燃

    
 

    6月15日晚,在克什米爾東北部拉達克一個荒涼的高海拔高原的山脊上,數百名印度和中國軍人放下武器,展開了一場鬥毆。衝突中使用了棍棒和石頭。這是45年來從未發生過的暴力事件。當印度埋葬20名死亡的士兵屍體時,它應該反思其冒險主義所付出的高昂代價是否值得。

    印度於2019年8月單方面撤銷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這是印度總理莫迪野心勃勃的大戰略,目的是在動盪不安的克什米爾迎來“和平與發展”。

    所謂的“拉達克直轄區”涉及中國領土。拉達克歷史上屬中國西藏的一部分,現在絕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

    當時,巴基斯坦和中國表示強烈反對。印度向中國保證:“印方修憲不產生新的主權聲索,不改變印巴停火線,也不改變印中邊界實際控制線。”現在看來,印度當時的“三不承諾”是權宜之計。

    因此,它導致了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三個核大國之間前所未有的軍事對抗,以及整個地區陷入戰爭、大規模苦難和普遍經濟混亂的可怕前景。

    近70年來,某種默契使得這三個都擁有克什米爾部分領土的國家,沒有采取任何激進行動來改變其脆弱的現狀。

    但印度推翻了該協議,取消了自治權,並將該邦一分為二,結果,曾被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形容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的該地區陷入了一片混亂。

    5月初,一支中國部隊守衞在實控線加勒萬河谷的中國一側,在部隊營地放置了大量火炮和重型裝備。這讓人們得以窺探,在世界屋脊展開的一場新的戰略競爭的輪廓。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裏,印度一直在這片廣袤的冰河地帶加強國防設施,修建道路、橋樑、隧道和一個大型空軍基地,嚴重地危及着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的安全。

    去年克里米亞被吞併後,印度政治領導層一直在公開威脅要佔領吉爾吉特-伯爾蒂斯坦,該地區位於克什米爾北部,1947年與巴基斯坦合併。這迫使中國採取行動的,因為這危及中國在中巴經濟走廊的600億美元投資安全,這些項目可能成為印度大舉進軍該地區的受害者。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該倡議途經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中國此舉是為了阻止印度的任何此類攻擊。

    中印軍隊在拉達克的對峙最終可能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印巴兩國今年可能在克什米爾的漫長邊界上爆發更大規模的軍事對峙。

    2019年2月,在競選連任總理期間,莫迪下令印度戰機打擊巴基斯坦境內的目標。一名年輕的克什米爾反政府武裝分子,在克什米爾普爾瓦瑪,對一輛印度準軍事部隊的巴士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至少40名印度軍人死亡。這是一次高風險的報復行動。雖然這次空襲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而且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襲擊,擊落了一架印度戰機,印度隨後陷入尷尬,但莫迪仍然把自己塑造成,可以與巴基斯坦進行強有力反應的強人。

    莫迪對克什米爾的態度也不例外,他的強硬策略在克什米爾煽起了絕望的氣氛。對失去家園和變成少數民族的恐懼,瀰漫在每一個克什米爾家庭中。印度政府去年取消了它的特殊地位後引入的新定居法,現在有數千名在克什米爾居住了15年或學習了7年的印度人有資格購買房產並在克什米爾定居。

    然而,對剝奪權利的恐懼已經激發了國內外的克什米爾人團結起來,發起一場持續的運動,以引起全世界對他們所面臨的災難的關注。在國際關係中,吞併一塊有爭議的土地可能是一種莫迪政府的新目標,但強大的本土抵抗可能是抵禦這種攻擊的唯一手段。莫迪政府通過擁抱民族主義飲鴆止渴,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0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和中國的致命邊界衝突,火種在去年8月點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