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 王永光

  採訪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王美麗 黃彬

  往年7月在天氣舞台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

  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2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台風出現。7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醖釀之中,但能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卻不大。

  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台”7月?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

  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

  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截至目前,今年只有“黃蜂”和“鸚鵡”兩個颱風生成,常年7月平均生成颱風4.1個。

  不僅如此,從1949年以來,目前還未發生過7月“空台”的情況。此前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據統計,曾經有4年7月生成過8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如果7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是非常罕見的。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1990年至2019年逐年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台風生成數變化曲線

  不活躍!今年以來台風生成與登陸顯著偏少

  7月極大可能“空台”,反映了今年目前為止颱風不夠活躍的特徵。常年來看,隨着副熱帶高壓的北上和季風活動的增加,通常7月份颱風活動會有明顯增加。

  在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據1949年至2019年台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然而今年,不僅僅是7月台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就顯著偏少。

  根據大數據顯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的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台風生成總數偏少6.1個、約75%,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此外,今年只有第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登陸廣東陽江,今年1至7月台風登陸總數較多年平均2.3個偏少1.3個,為1949年以來除1951、1975和1997年以外登陸颱風最少的年份之一(1951、1975和1997年同期1至7月無颱風登陸我國)。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1990年至2019年1月至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台風生成數變化曲線

  今年7月台風緣何缺席?

  為何今年台風如此不活躍?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的多少從氣候角度上講,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的活動、大氣低頻振盪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上講,則需要高海温、高濕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但是對於今年來説,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則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麪海温異常偏暖密切相關。

  隨着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面積偏大,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麪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由於副熱帶高壓一般為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

  氣候統計顯示,近70年來,上半年生成颱風兩個以下的年份有16個,其中與厄爾尼諾事件相關的年份就有11個。1973年、1998年、2016年上半年無颱風生成,都發生在強甚至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背景下。

  此外,今年夏季,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越赤道氣流異常偏弱,使得“推動力”不足;且5月下半月以來,南海季風異常偏弱,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季風槽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麪對流雲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於颱風的生成。

  華南多地高温乾旱亟需颱風 “滅火”

  颱風來臨,狂風暴雨;颱風缺席,高温乾旱。

  一般來説,颱風的災害主要是伴隨的狂風暴雨,以及引發的次生災害;颱風的潛在收益是緩解旱情,緩解酷暑和電力需求,增加漁業產量,調節氣候和淡化海水等。事實上,颱風的多少並不是作為衡量災害多少的標準,也與具體颱風的影響程度和當年的氣候背景相關。

  從全球來看,如果沒有颱風,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將會失去1/4以上的降水,淡水供應甚至可能會出現緊張。

  若沒有颱風來“趕走”高温,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會更熱,地表乾旱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温帶將會消失。

  今年因少有颱風光顧,從6月以來,華南多地高温不斷。截至7月23日,福建福州已出現33個高温日,海南海口已出現40個高温日。

  專家分析,一直到7月底,華南的高温悶熱天氣都將持續。雖然副高可能出現階段性北抬,但對華南的高温緩解作用不大。若想“滅火”,只能期待一場颱風或一場妥妥的透雨。所以,未來一段時間,華南小夥伴還需注意防暑降温。

  颱風正在路上!8月台風最頻繁

  如果7月沒有颱風生成,這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會趨弱,也不排除海洋積蓄能量“憋勁兒”待發。

  如今,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時期,全球也進入颱風高發期。目前,中太平洋夏威夷西北方有一個熱帶風暴“道格拉斯”(Douglas)活動,預計“道格拉斯”將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將於今天下午漸減弱消失。

  根據最新的大氣環境和海洋狀況監測信息,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颱風將逐漸趨於活躍,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其中1個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統計分析表明8月為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歷史平均有5.7個颱風生成,其中生成數最多的是1960和1966年(10個),生成最少的是2014年(1個),其中1998年8月有3個颱風生成。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4至6個,較常年同期(6個)略偏少;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氣象部門將密切監測颱風動態,做好相應預報服務工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8 字。

轉載請註明: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