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70多歲的老人傳你經驗:要享受晚年生活,請對兒女“三不要”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福分,因為老年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與子女的關係上,如果處理不好,那有可能無人贍養,孤獨終老。
既然與子女的關係這麼重要,那老年人要怎麼做呢?下面三位70多歲的老人告訴你答案。
對於有多個孩子的家庭,大多數父母都會對其中一個更疼愛些。有的父母會疼愛成績好的成就高的孩子,也有的父母會偏袒那個沒什麼出息的孩子,覺得他不容易,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關愛。
殊不知,這種偏袒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等到了晚年,到了談養老問題的時候,他們會互相推諉,認為受到父母疼愛多的那個孩子要多付出多承擔些責任,甚至要負全部責任。最終苦的還是父母。
我和老伴一共有2個兒子1個女兒,老伴特別喜歡女孩,所以對小女兒的關愛要多過於她的兩位哥哥,以至於兩個兒子常跟我抱怨説我和老伴只疼女兒不疼他們倆。
兩個兒子長大後比較有出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城裏買了房。小女兒要差些,結婚的時女婿買不起房,我們老兩口拿出多年的積蓄給她們墊付了首付。
前幾年老伴走了,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在老家生活。上個月,我身體不舒服,想去兩個兒子那兒跟他們一起住,他們説他們很忙,平時連自己都顧不上自己,他們讓我去跟女兒住。
其實我心裏知道,兒子們是在抱怨,怪我當初在他們買房的時候沒有資助他們,所有積蓄都給了女兒。
現在我暫且住在女兒家裏,不過也不是長久之計,畢竟親家母和親家公也住在女兒家。
要是當初對三個孩子一碗水端平就好了,現在想想就覺得後悔。難道我以後要去養老院養老嗎?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孩子將來應該給予父母同等的回報。我覺得對兒女不要抱有過高的期待。與其抱着希望,不如更早的教育孩子自立,以免將來他們反過來啃老。
我今年75歲啦,兩個孩子都在城裏上班,我和老伴住在老房子裏,我們身子骨硬朗,兩個人都有退休金,生活能自理,我們沒指望孩子們給我養老,很早之前我們就已經存有棺材本了。
在孩子們上大學期間,我就讓他們勤工儉學,他們畢業後就不再給他們生活費,孩子們倒也自立,也爭氣。
他們結婚買房,我給他們分別支付了首付。平時沒給他們什麼錢,等他們需要大錢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他們更懂得感恩。
平時要是把我們的工資都花在他們身上,存不住錢,等他們結婚買房需要錢,我們沒錢,他們反而會怪我們。
去年老伴摔倒了,腦溢血,住院兩個月。這期間,孩子們工作忙,經常出差,僅匆匆到醫院看望老伴兩次,也沒幫我們支付醫療費。
我們沒有怪孩子們,畢竟他們也有難處,要工作掙錢養家。我和老伴都慶幸有退休金和醫療保險,要不然真的會讓孩子們為難。
孩子是我們生的,把他們撫養長大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不能因為生養他們就把晚年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
我們老了,還是要靠自己,不期望孩子們,他們懂得孝順,那是我們的福氣。
老年人也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跳廣場舞,上老年人大學,畫畫,別整天圍着孩子們轉,迷失了自己。
我和老伴共有兩個兒子,他們差不多同時結婚,所以也差不多是兩個孫子同時出生。老伴到大兒子那兒幫忙照顧孫子,而我自然選擇了二兒子了。
我和老伴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他比較強勢點,而我就隨意得多了。
老伴在大兒子家裏啥事都要管,連吃啥喝啥都不放過,整天就呆家裏,也不懂得去外面找人下下棋,打打牌什麼的。他住不到兩個月,大兒媳婦委屈的打電話給我“投訴”老伴。
大兒子看到一個很划算的學區房,想買下來將來孩子上學用。老伴阻止説,他們夫妻倆本來就不富裕,兩個人的工資也不是很多,況且兒子剛出生,以後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應該多存些錢。大兒子猶豫了就沒買,現在那房子漲了十幾倍,大兒子現在一直埋怨老伴亂給他們出主意。
我就不一樣了,我覺得我們那一代人的思想相對來説還是保守些,他們年輕人有年輕的生活,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我不干預他們,他們問我的時候我才給他們點建議。
二兒子他們週末不上班,我就讓他們帶孩子,孩子是他們生的,他們不能推卸責任。
我平時晚上吃完飯就獨自下樓去看戲,有時候也會跳跳舞,騰出時間和空間給他們兩口子。二兒子説我比他們還會生活。
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老了,就不過多的干預孩子們的生活了,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不給孩子們添堵添亂,就是對孩子們最大的支持了。
上面三位老人在和子女的相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驗,非常老道,有道理。
老年人要想晚年過得幸福,安享晚年,就要學上面三位老人的做法。
平時生活上,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不偏不倚,儘可能的做到公平,將來老了,省去了孩子們互相推諉的問題。
從小培養孩子自立,防止他們啃老,另外別太期待孩子們養老,平時別把自己的老本搭進去,人老了,疾病是免不了的,各個方面都要花錢,讓兒女們負擔,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
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別過多的干預他們,別為了孩子迷失了自己,該跳舞的跳舞,讓自己過的開心些。
享受生活,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更值得擁有。
“我是情可樂,情感也可樂”
“看別人的故事,反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