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園社區居民在社區活動中心打乒乓球。 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10年前,棲霞區丁家莊保障房片區還是農田水塘,現在這裏是全市四大保障房片區之一,有143幢住宅高樓,已入住居民25505户,約64413人。
曾經的農村模樣不見了,如今這裏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花園廣場、親水平台供居民放鬆休憩;學校、超市就在家門口;公交線路密集、接駁地鐵方便快捷;無障礙坡道、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等配套一應俱全……近年來,丁家莊保障房片區通過“三保”(保民生、保發展、保幸福),提升治理水平、強化服務功能、構建信任互助的鄰里關係,擦亮片區“宜居底色”。
保民生,更多外來人變成自家人
今年64歲的黨員葉洪福,原來是老下關人,他是第一批遷入丁家莊保障房片區的外來人。
“2013年我們搬入丁家莊,説實話,之前從沒來看過。”老葉説,印象中,丁家莊就是農村。當年4月,第一次帶家人來到丁家莊時,他驚呆了,高樓林立、綠草茵茵,沒有一點兒農村的模樣。
“當時我就講,趕緊裝修,早點入住。”他笑着説,8月裝修完畢,9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住進了全家兩代人。2016年,兒子又在丁家莊買房,這裏真正成為葉家人的家園。
“剛搬入時,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買菜,要去堯化街道,騎車20多分鐘。看個小病,要去邁皋橋的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不方便。”他説,近年來丁家莊越變越好。蘇果超市、大型菜場入駐片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開在了家門口。
老葉介紹,他的鄰居里,有秦淮、鼓樓等地拆遷過來的人,都在這裏安居樂業。原先的外來人,成為地地道道的丁家莊人。
丁家莊管委會副主任陳豔説,保民生,是管委會堅定不移的初衷,片區將不斷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菜場、中小學幼兒園等配套設施。
保發展,讓片區保持充沛生命力
朱世民一家是丁家莊本地人,對於片區的變化,他感受最深刻。“原先這裏屬於柳塘村和奮鬥村。以前買東西,必須坐燕堯路公交車,到燕子磯,再轉車進城,單趟就要2個多小時。”他説。
他家住在丁家莊二期旁邊。今年8月8日,二期內引進丁家莊首個綜合型商業體“悦·拾光”。他笑着説:“現在家門口也有高檔商場了。”
“裏面有肯德基、華為等知名品牌,樂壞了我那7歲的小孫女,連吃帶玩,逛了一天。”老朱説。
老朱家不遠處,就是市婦幼保健院丁家莊新院區的工地。項目總建築面積約28.8萬平方米,將建設門急診樓、病房樓等,預計設置1200張牀位。
除了已經建成的一、二期外,丁家莊三期將建51萬平方米的招商蛇口丁家莊商業綜合體,以及寫字樓、體育廣場等設施,帶動本地就業。
保幸福,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67歲的退休黨員周漢民編排説唱節目《好好過日子》,“誇誇咱們社區,帶領大家共同幸福奔小康……”激情四溢的表演很有感染力。
剛退休時,他窩在家裏不想動;現在,他當上邁皋橋街道文體中心眾藝藝術團團長,帶領四五十名成員,線上線下開展活動。“物質生活不愁了,豐富精神生活更重要。作為黨員,我要起帶頭作用,與大家攜手,共創美好家園!”他笑着説。
邁皋橋街道文體中心,就設在丁家莊片區內,中心負責人甘明軍介紹,科普館對居民、學生開放,展出人工智能機器人、磁懸浮、無線充電等高科技技術產品;圖書館還與區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
丁家莊保障房片區目前有景和園、春曉園、匯虹園等7個社區黨支部及社區居民委員會。在山水園社區,配有“殘疾人之家”,為殘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態化的基本服務;景和園社區的社區大學是居民的最愛,學書法學戲曲,老少咸宜……丁家莊管委會負責人説,在提升物質生活、打造宜居街區的同時,也要讓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通訊員 王銀進 趙玲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聰
記者手記
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
讓“居者有其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政策之一。棲霞區對保障房“民心工程”傾盡全力,丁家莊二期保障房項目質量與口碑俱佳,獲得過“廣廈獎”,也曾捧回“魯班獎”。
保障房不能“重建設、輕管理”。居民需求的提高,推動着管理水平的提升。棲霞區打造“掌上雲社區”平台,線上線下結合,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引進專業團隊,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專業化服務;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重視管理,不斷優化服務的過程中,努力實現“居者優其屋”的目標。如此,居民有了真真實實的獲得感,幸福指數提升,同時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園。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