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8月13日電(陳歡歡 焦豔)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曾是宋皇徽宗賜名的地方,是全國因茶得名第一縣,是孕育朱子文化的福地,還是廖俊波精神的主要發源地。過去,這裏是福建省級扶貧工作開發重點縣;如今,這裏全部實現“脱貧摘帽”。
政和楊源鄉坂頭村花橋廊橋。馮木波 攝
8月13日上午,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脱貧攻堅”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五場(南平市政和縣發佈推介專場)在福州舉辦,邀請政和縣6位幹部羣眾代表與廣大網友見面,講述廖俊波精神主要發源地的脱貧故事。
政和脱貧得益於“三突出”“三確保”
講述人:黃愛華 政和縣委書記
“政和早日實現脱貧致富奔小康,是政和人民多年來的殷切期盼。”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回想起這些年的脱貧攻堅之路,由衷感慨道。
政和位於福建省北部,地處閩浙兩省三市結合部,總人口24萬。2019年,政和縣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範基地。今年4月重點縣順利“摘帽”,1794户645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脱貧,4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
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認為,政和縣取得脱貧攻堅階段性成效,主要在“三突出”“三確保”上持續發力:
突出黨建引領,確保脱貧攻堅有力量
針對扶貧工作力量不夠集中、措施不夠精準、幹部聯繫羣眾不夠緊密等問題,政和縣深化“高位嫁接”理念,創新落實“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篩選137個有較強戰鬥力、執行力的機關組織,與全縣124個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共謀綠色發展、聯創活力支部、開展精準幫扶。
為破解基層人才不足問題,政和縣持續深化總結提升科特派制度,這些年,下派11批1486人次科技特派員;還先後派駐290名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選拔136名基層黨羣工作者充實農村、社區隊伍,選派1155名黨員幹部與1794户貧困户結對幫扶。
樹立扶貧開發“一線用人”導向,自2016年以來,提拔使用脱貧攻堅一線幹部89名,充分激發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熱情。此外,政和縣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貧困羣眾就業創業主動性、能動性,激發羣眾脱貧內生動力。
突出產業幫扶,確保脱貧攻堅有成效
政和縣以省級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同心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實施產業扶貧示範帶動工程。目前,園區已簽約入駐企業105家,總投資近100億元,吸納了偏遠山村6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
通過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吸納貧困户就業,如,以中國白茶城為龍頭,配套建設5個高標準茶葉加工區,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政和白茶品牌,帶動貧困户1000餘户;高位嫁接竹產業,高質量舉辦設計大賽、訂貨會,實現品牌增擴鏈,帶動貧困户600餘户;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發展高山蔬菜、蓮子等設施農業,引進省供銷集團,建立高山蔬菜冷鏈倉儲中心,帶動貧困户770多户。
通過發展電商旅遊來轉化就業,打造“政和我意”農村電商公共品牌,完善電商孵化園運作機制,帶動貧困户就業創業達300餘人;建成閩北最大電商創業園,打造“電商一條街”,目前簽約入駐企業已有45家,帶動貧困户近百人就業。主動融入“大武夷”旅遊經濟圈,以鄉村旅遊特色村為底色,發展全域旅遊,帶動貧困户1300餘人。
突出機制建設,確保脱貧攻堅有保障
黃愛華介紹,政和縣主要突出建立三個機制。一是,穩定投入機制。深化實施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破五爭十”三年計劃,指導各村用好扶貧資金等具體舉措,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每年統籌600萬元幫助12個試點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縣財政還設立扶貧基金,年收益用於補足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0萬元的村和扶持貧困户發展項目,不斷增強貧困村和貧困户的“造血”功能。
二是,責任落實機制。量化考評78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掛鈎幫扶40個貧困村工作,並將脱貧攻堅作為鄉鎮(街道)、部門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與文明單位考評、幹部選拔任用掛鈎,形成“真扶貧、扶真貧、真脱貧”濃厚氛圍。
三是,兜底幫扶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探索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將無勞力致貧的1241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籌措4500萬元,建立“愛心扶貧基金”“廖俊波鄉村教育基金”,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有力推進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奮鬥不息,青春不朽;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黃愛華表示,政和縣將繼續保持初心和使命,為政和的光榮與夢想傾盡心血。
“最美扶貧幹部”成脱貧攻堅“源動力”
講述人:陳必興 政和縣扶貧辦副主任
自2011年以來,陳必興就在政和縣扶貧辦工作,這一路走來,他用“忙、痛、悔、樂”四字概括扶貧工作。
“忙”
陳必興坦言,扶貧辦工作牽頭抓總,既要牽頭溝通,又要落實指導,工作面廣、量大,加班是常態。一年到頭,到辦公室加班了100多次,撰寫了100多篇報告材料,下鄉、開會了100多次(場)。平常週末,陳必興如果晚一點去單位加班,或者休息在家,母親則認為他“不正常”。他感觸地説,“走在脱貧攻堅路上,不知忙。”
“痛”
陳必興患有關節炎毛病,腳關節經常疼痛,單位辦公室在4樓,上下樓梯要借用不鏽鋼扶手,樓梯扶手灰塵常年都被他的手“擦乾淨”。同事打趣説,“扶手的衞生都要被你包了。”平時下鄉,陳必興幾乎都是忍痛下基層。許多領導幹部看到他一瘸一拐走路的痛苦狀,總會關心一句“老必,又痛啦?”陳必興説,“我的痛從來沒停止,可是,走在脱貧攻堅的路上,我忘卻身上有痛。”
“悔”
這幾年,陳必興忙於扶貧工作,家中許多事都顧不上,最令他內疚的是父親的突然離世。父親離世那天,他正在加班,母親打來電話:“你爸不行啦!快回家!”當他匆匆趕到家時,父親已經沒有呼吸!當時他想,要是自己平時能多關心下父親,興許還能多活幾年,這件事讓他有悔。可是,當想到自己肩上脱貧攻堅的擔子後,陳必興卻無悔。
“樂”
陳必興説,走在脱貧攻堅路上,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果,收穫的多是快樂。2019年全縣1794户645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脱貧,4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現退出,主要指標達到重點縣“摘帽”要求,在今年4月25日,福建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發佈公告,政和縣等全省最後一批6個縣市全部實現摘帽。
作為政和縣1155名扶貧幹部中的一員,能全程參與扶貧工作,陳必興深感榮幸,他還被評為“福建省最美扶貧幹部”。
“雄關漫道錚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陳必興説,榮譽也是鼓勵,鞏固脱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工作永遠在路上。
破舊小村蜕變成“明星村”
講述人:陳源欽 政和縣星溪鄉東山村第一書記
陳源欽是南平市委下派政和縣東山村第一書記,2018年,當他第一次來到東山村,看到村民靠着筍竹、茶葉、錐慄生活,卻沒找到致富出路,一時犯了難。
決戰脱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該如何破題?陳源欽第一個想到的是人居環境整治。
説幹就幹。陳源欽帶領村幹部入户宣傳、動員。村裏的旱廁拆除了,柴垛堆放整齊了,雨污做了分離,村子乾淨了。村莊巷道、房屋立面改造了,東山村變“美”了。
緊接着,在南平市委“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創新機制下,通過南平市委辦及第四支部的全力幫助,東山村佔地50畝的旅遊配套設施開始動工。
東山村與國家3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念山隔峽谷相望。經過鄉里牽線搭橋,引入社會資本2000多萬元,建起長309米、高158米的玻璃懸索橋——雲谷鵲橋。如今,雲谷鵲橋成為東山村的一大賣點,每天都有幾百上千遊客到玻璃索橋遊玩。週末、節假日,遊客更多。
東山村在外的鄉賢看到村莊美了,遊客多了,紛紛回家創業:茶旅結合的飛鵠茶企落户了,棧橋人家、鵲橋人家、東山石舍相繼開業。婚紗攝影基地、水果採摘園成了遊客光顧的好去處。
產業興旺了,貧困户脱貧致富的門路也多了起來,有的創辦農家樂、有的在村裏的專業合作社務工、有的流轉土地種上了茶葉、有的銷售農產品給遊客。東山村15户貧困户全部穩定脱貧。開辦農家樂的貧困户吳德鋒一家,2019年接待遊客兩萬五千人次,收入達到三十多萬元。從貧困户一步跨入小康户。
村莊美了、村民富了,東山村在外生活的後代也愛回老家了。陳源欽分享了一個故事,村民宋家花在上海念小學的孫女、孫子每年都回村裏過暑假,以前,因為村子破舊,蚊蟲多,他們回來沒住幾天就鬧着要回上海。如今,這兩個小孩在風景秀麗、清靜整潔的東山村一待就不想回了,直到開學在即,才依依不捨告別奶奶。
陳源欽感慨,兩年來,原本寂靜的東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先後榮獲“福建省旅遊特色村”“四星級旅遊村”“美麗鄉村示範村”和“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等稱號。
“三變”促脱貧 羣眾年年有驚喜
講述人:魏靜 政和縣星溪鄉念山村第一書記
魏靜是政和縣星溪鄉念山村第一書記,現場,她分享了念山村“三變”促脱貧的故事。
梯田變景區
念山村因梯田出名。這裏的梯田以多、小、長著稱。1600多畝水田,卻有上萬丘田;當地村民這樣形容梯田“小”:“青蛙一躍過三丘,水牛一躺佔一丘”;這裏的梯田很長,最長的有上百米,村民“早起去插秧,一行插半晌”。因“多、小、長”特點,念山梯田成了華東地區線條最美的梯田。
魏靜介紹,這些年,念山村依託特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政府投入3000多萬元,對村莊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保持原始、自然、古樸的風貌。同時,建設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廁所、停車場、房車露營基地等旅遊設施。念山梯田的知名度吸引了眾多遊客。2019年,念山村遊客量突破30萬人次。
政和念山雲上梯田景區。陳衞華 攝
村民變股東
為更好地開發念山旅遊,2016年11月,星溪鄉、念山村聯合成立旅遊公司,邀請村民土地入股,念山村佔股40%,其中10%作為村集體收入,30%歸村民。李恭生是第一個把自家的田入股流轉給旅遊公司的村民,一畝地算一股,他也成了股東。土地流轉後,李恭生每畝田每年有300元流轉租金,在旅遊公司務工,年底還能分紅。現在,念山村有182户村民入股旅遊公司。
鄉村變舞台
為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念山村舉辦了一系列旅遊推介活動,如國際自行車爬坡賽、開鐮節、美食節、冬泳賽等等。念山村成了體育競技的舞台。
念山村的發展變化,直接受益就是貧困户和村民。貧困户通過國家的產業扶持政策,擴大種植臍橙、錐慄、茶葉、毛竹等產業,大大增加了收入。2017年念山村17户貧困户實現穩定脱貧。
看到家鄉發展了,不少青年返鄉創業。在外從事裝修工作的許智華、大學畢業在上海從事美術工作的方丹丹,都回家開起農家樂,辦起民宿,生活有滋有味。念山村成了返鄉青年創業的舞台。
以前村裏並不起眼的農特小吃,如今成了搶手貨。念山大米過去每公斤4.8元,現在每公斤賣到26元。地瓜幹、酸棗糕、柿子乾等農產品供不應求。念山村成了農產品銷售的舞台。
2019年,念山村集體收入達24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1.3萬元。近年來,念山村陸續獲得國家AAA級景區、國家級濕地公園、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等多個“國字號”招牌。
魏靜説,今年是念山大發展的一年,投資6000多萬元的旅遊公路晉級改造、濕地公園建設、傳統村落提升等項目都在進行中。“每年都給羣眾一個驚喜”,看到村莊變美了,看到村民臉上的笑容,魏靜很知足。
“蓮蓬子”鼓了村民的“錢袋子”
講述人:許仁壽 政和縣農家人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許仁壽家所在的外屯鄉位於政和縣中部,以前是堰塞湖,現在是數千畝農田,但因地勢平坦,河道狹窄曲折,低窪處的稻田常受水淹,導致水稻產量低。全鄉村民依靠種植水稻很難實現脱貧致富。
2010年,許仁壽到三明市建寧縣考察蓮子產業。他考慮外屯鄉種蓮子相比種水稻,受洪澇災害影響相對較小,於是引進了優良蓮種,試種50畝蓮子,第二年再流轉300畝水田種蓮子。看到這兩年種蓮子都有較好收成,他成立了合作社,讓部分村民也能參與進來。
然而,合作社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許仁壽説,2013年,當蓮子擴種到1000畝時,因資金不足止步不前。正在他一籌莫展時,時任政和縣委書記的廖俊波到洋屯村考察蓮子產業,瞭解情況後,廖俊波叫上金融、農業部門,指導創新了農户的小額信貸工作。最終,郵儲銀行為像許仁壽這樣的種蓮大户提供了110萬元貸款,解決了合作社發展的資金瓶頸。許仁壽的蓮子產業從1000畝擴大到近2000畝。
看着蓮子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許仁壽想到的是幫助鄉親們脱貧致富。2017年,合作社積極響應扶貧政策,劃出200畝蓮田作為精準扶貧產業示範園,吸納村裏陸定妹等8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入駐,通過辛勤勞作,每户增收約3.5萬元。這8户貧困户都在當年,順利脱貧。2017年以來,共有33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入股許仁壽的合作社。
如今,在合作社帶動下,蓮子種植擴大到周邊鄉村,種植面積達到3500畝,年產蓮子140餘噸,年產值達1250餘萬元。許仁壽説,蓮子合作社還在繼續壯大,除了種蓮子,還發展竹蓀、蓮田魚等種植養殖,產品銷到浙江、江西等地。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展產業,鞏固脱貧攻成果,帶動更多農民增收,大家一起走上美好的小康路。”許仁壽對未來的日子,信心滿滿。
“我們家種植吊瓜,脱貧了”
講述人:範莊俊 政和縣澄源鄉新康村村民
範莊俊的家在政和縣澄源鄉新康村,這裏海拔1000多米,山多田少,土地貧瘠,村民的收入來源靠種植茶葉。範莊俊一家6口,只有少數茶山和水田,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範莊俊初中畢業後就到江浙、廈門等地務工。
2012年7月,範莊俊哥哥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每年學費、生活費3萬元,5年下來就是15萬元。為了讓哥哥完成學業,原本生活就過得緊巴的一家人,只能舉債度日。
2014年,範莊俊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名單。政和縣安排了一對一結對幫扶幹部,村裏還給範莊俊父親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增加一點收入,但還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前幾年,鄉里發展吊瓜種植,範莊俊父親參加了種植技術培訓班,也試種了幾畝。由於新康村海拔高,晝夜温差大,種出來的吊瓜殼薄粒大,一畝地產吊瓜300斤,每畝純收入能達4000元左右。
吊瓜變成一疊疊現金,範莊俊的父親興奮不已,領着幫扶幹部到地裏參觀。第二年,家裏租了30畝地,幫扶幹部幫忙爭取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吊瓜專業合作社還幫着購買種子、化肥,指導種植技術。
“村民見我家種吊瓜脱了貧,也紛紛向我爸學習吊瓜種植技術,我爸把所有種植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大家。”範莊俊得意地説。
去年,範莊俊哥哥大學畢業,在廈門轉正就業,月收入上萬元。範莊俊也在廈門,從事房產銷售工作,收入穩定。他説,今年家裏種了90畝吊瓜,加上錐慄和茶葉收入,年收入十五六萬元不成問題。眼下,家裏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有了存款。
“今天的生活,我們一家人都很滿足。感謝黨和政府,貧困的日子過去了,我們還要迎來更好的生活!”範莊俊説。
弘揚廖俊波精神,以“揹着石頭上山”的精神攻堅克難。“畢其功於一役”,擺脱貧困,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