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落寞的神情,孤獨的背影還有身後那一片唏噓的感慨聲,這是特朗普總統參加完俄克拉荷馬州的競選集會後被光影捕捉到的一幕。雖然只有短短一瞬間,但無疑預示了特朗普的未來之路十分艱難。

縱觀全球,這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而特朗普團隊卻未能叱吒風雲、笑傲於江湖,以至於美國逐漸的被世界孤立乃至於邊緣化。

而近日《紐約時報》再度刊文攻擊美國總統,但這一次的角度有些“清奇”——稱“中國人特朗普在華盛頓、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文章還特別指出:“特朗普是中國安插在美國的人,中國人親切的管他叫川建國。”

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當然,美國媒體的報道本身有些譁眾取寵的“標題黨”意味,而且考慮到《紐約時報》一貫以來的自由派立場,反特朗普已經是家常便飯。但即便如此,這篇文章同樣能傳遞出一個問題——特朗普真的能遏制中國嗎?

對此,大部分學者認為:2020年是世界格局發生突變的重要一年,如果特朗普實現連任,將加速國際合作體系的崩裂,導致世界陷入進一步的混亂中。而特朗普反覆提及對中國的制裁方案,看似削弱了對方的“有生力量”,實則給自身造成的傷害更大。

除此之外,白宮政策的不斷反覆以及逐漸單邊主義,也讓盟友在“站隊”問題上產生了徘徊和質疑,這都在無形中損害了美國的國際信用和國家形象。

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縱觀美國曆史,幾乎每一次的危機都造就了一位強勢的總統,並塑造了新的秩序: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的當選,最終他結束了南北戰爭;194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連任,他帶領美國加入二戰,並贏得了勝利;1980年羅納德·里根的上台,他通過“星球大戰”等一系列計劃拖垮了蘇聯。

可以説正是這些歷史人物的及時出現,確保了美國的長盛不衰。而放眼當下,這種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人物又在哪裏?是特朗普還是拜登,可能答案讓人失望。

新冠疫情不似戰爭卻比戰爭傷害大的特性,讓美國痛不欲生,白宮根本沒有有效的手段予以應對。這使得美國成為了全球疫情的“震中”,並淪為了各國笑話的對象。作為對這一歷史事件富有主要責任的特朗普團隊,除了向中方甩鍋還是甩鍋,其讓美國站在了公義和真理的對立面,如此不堪的總統,競選初步失利難道不是歷史的使然。

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話説回來,將罪責推給特朗普一人,頗有些“不分輕重”的味道。在抗疫事項上,白宮非不盡力,只是制度的桎梏、法律的束縛,讓特朗普不知所然。特朗普只能搬出“美國再偉大”的旗號,到處欺瞞世人。

美國走向衰落是歷史大勢,新冠病毒的出現只是加速了這一趨勢。而和美國的日式衰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方按照自己設定的軌道仍有條不紊的前進,並逐漸成為了後疫情時代全球新的“燈塔”。

在6月23日的中歐峯會上,歐盟領導人罕見的忽略美國,將中方奉為“座上賓”;在G20會議上,多國集體抵制了白宮將中國污名化的方案;甚至在“宙斯盾”反導系統部署一事上,日本顯露了異乎常態的強硬姿態。這一切表明:美國“高舉高打”的時代已經終結,特朗普已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需要説明的是,由於白宮的“急功近利”,其給予了盟友可乘之機,也在無形中加速了中方的崛起。多年來有一種觀點一直比較流行,其認為中方之所以能夠在強國林立的叢林能夠生存,美國的暗中掣肘功不可沒。簡單的説,由於美國的打壓,中方加速了自我內部的革新;由於美國的軍事封鎖,中方不得不走經濟輸出這條捷徑。

顯而易見,特朗普的對華策略可謂“鐵拳打在了棉花上”。如果美國不從思想和意識形態上做出改變,和中方處理好關係,那麼迎接它的將是比今天痛苦百倍的局面。借用《紐約時報》的一句話,可以作證這種觀點:白宮有一人,美國皮中國心,其名為“川建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7 字。

轉載請註明: 特朗普中國名字引關注,紐約時報向全美解釋:他為何叫“川建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