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6歲女孩沉迷遊戲,拒交手機排斥上學,如何改善孩子厭學情緒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大家好!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高一的16歲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瑤(化名),據小瑤媽媽反映,小瑤從初中開始沉迷於玩手機,思維敏感消極,總是和父母賭氣發生矛盾,甚至多次與父母發生肢體衝突,小瑤父親是高級會計師,媽媽是某高中老師,對於孩子現在的情況感到十分苦惱,每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每天焦慮不堪;

根據小瑤媽媽向我們求助反映的信息,小瑤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 沉迷玩手機拒絕上交,常以不上學、跳樓威脅父母

當談到孩子玩手機遊戲問題時,小瑤媽媽一臉無奈地説:“我覺得主要是手機害了她,她現在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手機,還跟我説,不玩手機她就沒事幹了。她玩手機不只是玩遊戲,還上網看貼吧,跟網友聊天等等。

其實,小瑤在上高中之前還沒有自己的智能手機,那個時候空閒時間就是寫小説,看書,看電視,有時會借父母的手機玩一會;上了高中後孩子要求買手機,並向父母承諾,上學後交給父母,但只堅持了兩個星期,因學校沒強制要求不能帶手機去學校,寢室裏的舍友也有沒交手機的,小瑤就有樣學樣,不想上交手機,如果父母強制要求小瑤就以不去上學、跳樓等極端行為來要挾家長。

2. 性格固執敏感好面子,愛推卸責任,以自我為中心

根據小瑤媽媽介紹:“小瑤對語言特別敏感,跟父母溝通交流的時候,只要父母的語氣稍有變化,她就會很生氣,跟父母賭氣——不吃飯,不出門,不和父母溝通;另外,這孩子性格非常固執,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但凡孩子認定的事情,不管父母怎麼勸都沒用;而且特別好面子,即使是自己做錯了,她也不願意認錯,總是把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去。

比方説在學習上,老師佈置的作業完全不做,自己學不好,就怪老師不會教,教學水平差,回家的時候經常吐槽老師和同學,對學校裏的人和物都很不屑,不喜歡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學習也跟不上,完全失去了學習信心和動力。”

3. 厭學情緒嚴重,堅持讀書無用論,一度提出想休學

目前,小瑤厭學情緒較重,堅持“讀書無用論”,還説寧願去打工搬磚也不願意去學習。在去年國慶期間因為班主任要求小瑤上繳手機,孩子一氣之下連續三週沒有去上課,並提出想要休學,但因學校不同意其休學而作罷。

小瑤媽媽繼續補充説:“每次叫孩子吃飯、洗澡、睡覺這些日常的小事時,要提醒她無數次她才會去做,剛開始提醒的時候我們會輕聲細語的,但是多叫幾次她還不去做的時候,我們也會很生氣,聲音語氣就會變,這個時候,孩子又説我們對她的態度不好,經常因為這些小事發生矛盾,搞得家裏雞飛狗跳!”

經過和小瑤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瑤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媽媽性格較直,愛嘮叨責備,從小到大很少鼓勵讚美孩子

剖析:

根據小瑤爸爸反映:“孩子媽媽比較愛嘮叨,性格比較直,看不慣就會直接説出來,孩子對此也很反感;比如,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媽媽就會不停催促孩子趕快去寫作業;又或者,在孩子晚上與網友聊天或打遊戲時,媽媽會反覆催促孩子早點休息,有時候甚至會強行拔網線,或搶奪孩子的手機;

總之,媽媽對孩子的管教是比較嚴格的,從小到大很少鼓勵讚美孩子,主要以批評、嘮叨、責備和訓斥為主;導致孩子從10歲開始就學會和她媽媽頂嘴了,慢慢的,親子關係也僵了,父母在孩子心裏壓根毫無影響力,卑微得很!

建議:

從小瑤爸爸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孩子媽媽對孩子經常嘮叨、批評和指責,還是後來因與孩子發生肢體衝突而氣得直接搬出家門,實際上都説明了孩子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亟待提升的,原因在於,當孩子媽媽不善於處理自我情緒的時候,就容易在焦慮、煩躁、壓抑的消極負面情緒的逼迫下,明知道對孩子經常嘮叨批評,即達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會嚴重削減父母的影響力,使得孩發展出對父母不恭敬的態度和行為(例如發生肢體衝突);

但是,還是忍不住要對孩子進行批評、嘮叨和説教,此時,與其説孩子媽媽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倒不如説是在發泄自己的負面消極情緒,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室薩提亞所説:

“當父母有情緒的時候,最好不要對孩子進行管教行為,因為帶着情緒的愛,是對孩子赤裸裸的傷害!”

結論:很多時候,我們父母總是火急火燎地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卻不曾思考過,其實,最應該改變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父母自己,因為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大齒輪,孩子是小齒輪,只有大齒輪轉動了,小齒輪才能轉得更快;而只有當父母系統掌握自我情緒的管理,時時刻刻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內在成長環境,家庭的“齒輪系統”才能越轉越快,越轉越和諧。

否則,要麼僵持不動,要麼磕磕碰碰,四分五裂,有太多的青春期孩子正是因為在父母錯誤、消極、不當情緒的狂轟亂炸,而走向壓抑、抑鬱、自閉、雙相、狂躁的病態深淵而無法自拔,為人父母,不可不深思,反省。

錯誤管教二:媽媽曾多次與孩子發生肢體衝突,一氣之下選擇搬出家門

剖析:

在小瑤鬧着要休學的這段期間,孩子與媽媽曾多次發生過肢體衝突,後來媽媽氣得直接搬出家門,不在家住了;而對於這件事,孩子爸表示十分無奈與痛心,一方面,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了照顧孩子辭掉了工作,做起了全職媽媽,結果現在孩子根本不聽媽媽的話,兩個人經常吵架,搞得家裏雞犬不寧;

另一方面,(孩子爸)自己內心十分希望一家人能夠開開心心在一起生活,結果現在連家不像個家了,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這個家回到從前......

建議:

根據小瑤爸的無奈陳述——孩子媽媽因為親子關係不和,多次與孩子發生肢體衝突,最後索性選擇離開家去外面住,或許,在孩子媽媽看來,自己這樣做是在避免矛盾和衝突,但我們卻忽略了這一切對孩子內心的影響和傷害;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曾説:

“行動與感覺,並不是依照事情實際上的樣子而產生,而是依照心理認為他們是什麼樣子而產生。”

也就是説,案例中小瑤媽媽的做法,儘管用心良苦,但是孩子卻不領情,因為他會依照心理所認為樣子去解讀父母的行為——媽媽是不是打算不要我了?是不是打算徹底拋棄我不再愛我了?是不是因為我太糟糕太過分把媽媽給氣走了......

這無疑將導致孩子對自我更加的不認同以及不接納,而當孩子無法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感受到自我認同以及接納的時候,她勢必無法發展出有利於當下以及未來的積極行為,因此,當父母與孩子發生親子矛盾以及衝突的時候,父母事後的態度對孩子思維以及身心的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換句話説,如果父母選擇逃避問題,那麼,孩子也將有樣學樣,從案例中小瑤性格敏感、固執、愛推卸責任等等問題,無疑能夠從孩子媽媽的身上,找到些許的影子——情緒敏感多變、逃避衝突矛盾、習慣性批評指責等等;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起著作中寫道:

“我們的自我信念,大部分是從我們過去的經驗、成功、失敗、屈辱、勝利、以及其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尤其是早期童年時的體驗所形成的。我們據此建立了‘自我’。”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了60天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後,給老師發來了孩子近期的改變反饋:

“首先,非常感謝廖老思及其團隊在我最無助,情緒最低落的時候,無比耐心的幫助我解答疑惑,指導我如何與孩子相處,建立良好溝通。記得兩個多月前,孩子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緊鎖房門,抗拒和父母溝通,感覺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像仇人一樣,處處作對,勢不兩立——只要是父母希望她做到的,他統統不做,而只要是父母反對的,他一個不落的統統做了,作息紊亂、黑白顛倒、通宵達旦、手機不離手,為了逃避學習和寫作業,躲進廁所用冷水澆頭,甚至以死相逼;

有一次父母苦口婆心把孩子勸説去了學校,在學校呆了半天不到,打電話説要回家,並揚言:‘如果你們不來接我,那咱們就醫院見!’,總之,當時的狀態,感覺是徹底失控了;父母整天惶惶恐恐,焦慮不堪,生怕出了意外,孩子會走極端自尋短見,在感到極度絕望的時候,在頭條看到了廖老思的文章,裏面的案例感覺我們我們家孩子非常像,突然感覺像抓到了救命稻草,看到了改變的希望;

後來,在廖老思以及團隊的耐心指導以及幫助下,父母能夠有效管理好着急的情緒,不再像之前一樣,大起大落,看問題的視角也變得更加積極了,也更容易接納孩子的問題,但是經過兩個多月的實操訓練,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不再像之前一樣,整天幫孩子關在房間裏,願意經常走房間,也不再緊鎖房門了,有時候還會主動和媽媽説心理的想法,陪媽媽出去散步,最近還陪媽媽去看海,一路上聊了很多;

學習上也更加自覺主動了,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還主動提出想要補習英語,最近一次考試比開學前進步了157個名次,真的太讓我感到意外了,當然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當孩子自己想要學的時候,再大的困難他都能克服,而父母最好的角色,就是在一旁加油鼓勁並相信孩子,再次感謝廖老思及團隊!”

結論:孩子是父母思維以及行為的鏡子,鏡子髒了,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埋怨鏡子,而是應該反省我們父母自身,切記,孩子的一切行為,均是由其思維發展而來,而其思維又受到原生家庭父母思維的影響,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所説: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或者一個面部表情都是一種信息,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錯誤管教三:希望説服孩子看心理醫生,但孩子不配合,溝通不順暢

剖析:

在談到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否順暢的時候,小瑤爸爸無奈地説:“父母平時跟孩子根本説不了幾句話,孩子壓根就不給父母機會,只顧自己玩手機,根本也不搭理我們,對父母的信任度極低。讓她出去運動,她也不配合。

孩子現在休學在家,每天只玩手機,與玩遊戲的網友聊天。刪除了其他同學的聯繫,只與初中時也是得了抑鬱的同學有聯繫,這個同學休學了1年多在家。孩子一直要出去與這個同學玩,我們一直沒答應。前幾天又給我説想出去與這個同學玩,我答應了。她今天回來後,不知道怎麼引導她,要與其他同齡人一起玩。

目前孩子只吃藥,上次取藥都不願去看醫生,是家長去給醫生説情況才拿的,更不願去做心理輔導,説心理輔導沒用,同時擔心心理醫生會讀心術,擔心自己隱私。5月底我要求她去看了一次心理醫生,但她什麼都不願意給心理醫生説,父母認為目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怎麼説服她去做心理輔導,想聽聽廖老思的看法?”

建議:

從小瑤不願和父母溝通,刪除了其他同學的聯繫,只與同樣得抑鬱症的一個同學交往,並且拒絕看心理醫生等這幾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小瑤的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對周遭的人也極不信任,同時,內心的“能量指數”是相對較低的,什麼是“能量指數”?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情緒狀態以及思維積極程度,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梅爾茲曾説:

“一個人的反應、感覺和行動,永遠是根據她對自身和對周圍環境的想象而進行的。”

也就是説,儘管我們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和其他的思維較積極的同學、朋友相處,但是,由於孩子自身對周圍環境的想象是消極的負面的,甚至是極不安全的,因此,她就無法邁出這一步,只能停留在原來的消極、負面以及低能量狀態當中,俗話也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結論:父母有必要認識到,並不是孩子接觸了消極、負面、低能量的孩子,所以會受其影響,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周遭環境的解讀是消極負面的,她才會被消極負面低能量的人和物所吸引。

怎麼辦?最有效的辦法,不是在物理上阻止孩子靠近,消極事物,而是從孩子的內心以及思維上,幫助孩子重構積極思維,給予孩子積極正向的陪伴,這就需要父母系統學習自我消極思維修正以及積極思維重塑的技巧;

切記,孩子是枝葉,父母是土壤,若想要枝葉茂密,必須從源頭抓起,更換土壤,輸送養分,不懈耕耘,父母才能重新托起低能量孩子的夢,並賦予孩子未來無限的希望和可能。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