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6月27日已暫時關閉的黃河蘭州段一處快艇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郎兵兵 攝)
連續29天發佈暴雨預警,1940年來最大洪水襲擊綦江,四川冕寧特大暴雨災害已致多人遇難……提前4天而至的2020年汛期,果然與往年有些不一樣!
2020年我國氣象水文年景總體偏差,極端事件偏多,澇重於旱。今年的防汛形勢有多嚴峻?這次汛情破壞力有多嚴重?思客通過衞星視角帶你看這場“遍地開花”的持續暴雨。
多!
近六分之一國土雨量超200毫米
每年6月開始,是我國中東部陸續進入降水集中期的時候,這也宣告着我國開始全面進入主汛期。
▲上圖為衞星視角下正常水位的綦江,來源:天地圖。下圖為暴雨中的綦江,來源:綦江在線。
然而今年的暴雨似乎格外嚴峻!有多嚴峻,我們先看看下面這組數據:
今年6月1日全面入汛以來,南方出現5輪強降雨過程:
近150萬平方公里國土
出現累積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降雨
近70萬平方公里國土
出現累積降雨量超過300毫米的降雨
近5萬平方公里國土
出現累積降雨量超過500毫米的降雨
……
“近150萬平方公里國土出現累積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降雨”,這是什麼概念?
這也就意味着近六分之一國土雨量超200毫米。
▲圖為近30天全國降水實況圖。來源:中央氣象台
除了降雨多,降雨量也猛。
6月以來,江南、華南部分地區暴雨成災。其中廣西大部、廣東中部和東部、福建西部、江西東部等地降水量達300至500毫米,局部地區超過800毫米。
800毫米有多嚴重?你可能想象不到,北京2019全年的降水量為500多毫米,南方經歷暴雨的短短几天,降雨量就遠超過北京全年的量,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廣!
多天多省,南北併發
每年的雨帶基本都是自南向北推移。
五月份主要在華南地區,六月份降雨會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區,七八月份降雨就到了華北地區,再往北的東北地區,在夏天往往受冷空氣影響,多是雷陣雨天氣。
然而從氣象方面看,今年全國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將會形成5個主要多雨區和3個主要少雨區。
▲圖為全國降水量預報圖。來源:中央氣象台
從中央氣象台的預測圖中可以看到,南方多雨區主要位於華南北部至江南大部,北方多雨區主要分佈在黃淮至華北大部和東北大部,以及內蒙古西部至西北中北部等地。
持續時間長,波及省份多,南北併發,這場暴雨不可謂不廣!
▲圖為洪水經過灕江廣西陽朔縣城河段(6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猛!
破壞力讓人揪心
這場暴雨有多嚴重、破壞力多強?我們盤點了一組數據,讓你直觀體會這一輪暴雨和汛情的猛烈。
29天!6月2日至6月30日,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續29天發佈暴雨預警,持續時間為近年來少見。
58條!6月20日以來,我國西南東部至長江中下游地區降下大到暴雨,重慶、四川、貴州等省(區、市)58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歷史首次!6月22日,重慶市水文監測總站發出了洪水紅色預警,這是該站自1940年建站以來,首次拉響紅色警報!
▲圖為涼山冕寧山洪現場,來源:四川消防。
持續的降雨致災風險高,部分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導致一些城市出現內澇、村莊農田被淹,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汛形勢嚴峻。
截至6月26日,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1374萬人次,死亡失蹤81人,緊急轉移安置74.4萬人次,倒塌房屋1萬餘間,直接經濟損失278億元。
有的大橋在洪水中變成了一葉孤舟,有的民房在眾人驚呼中坍塌……這樣的畫面總讓人揪心。
防!
緊急時刻,刻不容緩
水禍猛於虎,但並不是不可預防。
近年來,我國洪澇災害頻發,水利工程對防洪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防洪區上游河道的關鍵位置興建水庫能起到調蓄洪水的作用。
我國有9.8萬多座水庫,其中9.4萬多座是小型水庫,當洪水來臨的時候,可以利用水庫對洪水進行有效攔蓄,從而大大降低進入下游河道的洪水流量。
▲圖為6月23日,位於安徽省霍山縣的佛子嶺水庫在泄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與水庫不同,蓄滯洪區是針對洪澇災害高發地區建設的水利工程,一般利用低窪地或者河流灘塗地形,在洪水到來時將洪水有效蓄滯,從而削減洪峯。
堤壩是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洪澇一旦發生,它便會疏導洪水,從而有效保障河道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6月19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啓動黃河上游水旱災害防禦IV級應急響應。來源:新華社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須臾不可鬆懈。
當前,我國多地進入主汛期,一些地區汛情嚴峻,近期即將進入颱風多發季節。6月30日,中央氣象台繼續發佈暴雨藍色預警,多地有大到暴雨,一些地方局地有大暴雨。
汛情緊急,防汛刻不容緩;聞“汛”而動,考驗責任擔當。
汛情面前,我們要像防疫一樣防汛。繃緊弦、不鬆勁,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定能築牢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堅固防線,打贏防汛抗洪搶險救災這場硬仗。
來源:新華網思客
策劃:劉娟
監製:李曉雲
編輯:郭建偉、祁麗君
校對:馬宇聰
影像來源:中央氣象台 天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