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二戰後,國家數量猛增至130多個,到現在,全球已有近200個國家。從趨勢上看,二戰後,世界上的國家數量一直在增加。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國解體,分裂成若干小國,二是一些地方和民族獨立建國。
南亞政治格局
在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以前都是一家,直到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才分別獨立建國,到了1971年南亞危機,東巴基斯坦又從巴基斯坦獨立,成立了孟加拉國。
1971年的南亞危機,是自印巴分治以來,南亞發生的最重要的歷史事件。這次危機不僅導致了巴基斯坦分裂、孟加拉國獨立,還造成了印度一家獨大、南亞格局失衡,甚至影響了美、蘇、中三大國的全球戰略。
01
南亞危機,始於巴基斯坦內部危機。
二戰之後的印度,猶如一個裝滿沸水的鐵壺,民族主義高漲、宗教紛爭不斷、政黨對立激烈,英國殖民統治者已無力捂住鐵壺的蓋子,只能放棄印度。
1947年,印度總督蒙巴頓搞了一個印巴分治方案,其基本原則是: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歸屬印度,穆斯林居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各土邦歸屬由土邦政權自己決定。
印巴分治
幾百年的歷史遺留問題,肯定不是一個分治方案所能搞定的。果然,印巴分治之後,兩國出現了嚴重的邊界糾紛、教派仇殺以及難民潮等問題。
克什米爾是一個土邦,77%的人口是穆斯林,但統治克什米爾的王公卻是印度教徒,因此兩國都認為克什米爾應該歸屬自己。為爭奪克什米爾,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惜兵戎相見,由此爆發了以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0月-1949年1月)和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1966年1月)。
兩次戰爭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問題懸而未決,積怨越積越深,雙方不約而同地走上軍備擴張道路,期望在下次戰爭中擊敗對方。
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
就在巴基斯坦與印度暗中較勁時,其國內問題也越來越糟糕。
由於當初印巴分治是按宗教信仰人數多寡分的,沒有怎麼考慮地理問題,所以巴基斯坦建國時就被分成了兩部分:西巴基斯坦(以下簡稱西巴)和東巴基斯坦(以下簡稱東巴)。東巴和西巴之間隔着印度,只能通過海運聯繫,有點像美國本土和阿拉斯加。
東巴和西巴
東巴和西巴的關係並不好,雖然兩邊都是穆斯林,但東巴以孟加拉族人為主,西巴則為信德、旁遮普、俾路支族,雙方語言、文化、風俗各異,彼此不是很來感。
另一方面,西巴面積佔全國面積的80%以上,人口為4500萬人,東巴面積佔全國的不足20%,有超過7000萬人口。但是,巴基斯坦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均在西巴,西巴人佔據了政府官員中94%的名額,佔據了軍官中95%的名額。
西巴人主導政府和軍隊的結果就是,東巴的税收和外匯收入,大部分被用到了西巴的建設上(僅東巴每年出口的黃麻收入就佔巴基斯坦外匯收入的近一半),東巴與西巴的差距越拉越大,此外,巴基斯坦政府不顧東巴的強烈反對,將西巴的烏爾都語定成了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這意味着東巴人(東巴人講孟加拉語)以後在政府中將更加邊緣化。
西巴基斯坦地形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厚此薄彼,必然導致受欺負的孩子心生怨恨,對家庭沒有歸屬感。國家也一樣。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損東肥西,引起了東巴人的心寒和憤慨,分家過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全國大選,選舉的結果是,在東巴,穆吉布·拉赫曼領導的人民聯盟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在西巴,阿里·布托領導的人民黨獲得了勝利。在國民議會291個席位中,人民聯盟獲得了151席,人民黨獲得了81席。東巴人多的優勢顯現出來了。
孟加拉國國父穆吉布·拉赫曼
人民聯盟是東巴人選上來的,自然要代表東巴人的利益。於是,穆吉布·拉赫曼提出了《六點綱領》,要求變巴基斯坦為鬆散聯邦制國家,東巴高度自治,自治政府可擁有自己的軍隊、貨幣和財政大權,聯邦政府只管國防和外交。其實就是分家過。
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黨當然不能同意《六點綱領》。1971年2月,軍人出身的總統葉海亞·汗宣佈解散文官內閣,無限期推遲國民議會召開,想以此阻止人民聯盟上台執政。
穆吉布·拉赫曼見狀,振臂一呼,要求東巴人團結起來,反對總統肆意破壞民主。3月,葉海亞·汗命令軍隊武力鎮壓示威抗議的東巴人,宣佈人民聯盟為非法組織。一時間,恐怖氣氛籠罩了東巴上空,到處血流成河。
政府軍抓捕反政府武裝
結果,穆吉布·拉赫曼被政府軍逮捕,人民聯盟其他成員逃到了印度,建立了名為“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流亡政府,戰敗的反政府武裝也撤到了印度,在邊境打游擊。此外,這次鎮壓還造成幾百萬難民,這些難民多信奉印度教,因擔心巴基斯坦穆斯林迫害而逃往印度避難。
葉海亞·汗
02
巴基斯坦的內亂,對印度是個天賜良機。
從表面上看,印巴關係的癥結是克什米爾,實際上不然。爭奪克什米爾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印度的野望是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建立大印度聯邦,成為世界性大國。
三哥可不是隻會手抓咖喱、隔空飛餅的搞笑大叔,關鍵時候也是會露出獠牙的。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曾經曰過: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打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他還説:我們還是潛在的偉大民族和強大國家,這不是我們的什麼野心,這僅僅是個事實。
自尼赫魯開始,印度歷屆政府都沉醉於大國夢中,不能自拔。而在現實中,阻礙印度成為南亞霸主的最大障礙就是巴基斯坦。所以,印度不僅要爭奪克什米爾,甚至還想重新統一巴基斯坦。
尼赫魯
早在印巴分治前,印度國大黨就不認可蒙巴頓提出的分治方案,只是迫於形勢,勉強同意了。在印度看來,巴基斯坦分離出去,極大地削弱了大印度的領土和人口,還給印度樹立了一個不小的敵國,導致印度被東巴和西巴夾着,嚴重影響了印度星辰大海征途。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後,印度大力發展軍事工業,擴充軍隊,磨刀霍霍,等待時機向巴基斯坦出手。到1971年,印度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擴軍計劃,陸軍總數達82.5萬人,不少武器實現了自制和仿製,還從蘇聯和西方獲得了大量武器支援,形成了對巴基斯坦的絕對軍事優勢。
由巴基斯坦內亂引發的南亞危機,為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提供了絕佳機會。
現在,擺在印度面前的問題,不是軍事問題,而是外交問題。在冷戰背景下,發動戰爭無法繞過美國和蘇聯。從地緣政治考慮,印度打巴基斯坦繞不過中國。只要美、蘇、中不干涉,印度打巴基斯坦手到擒來。
英迪拉
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對此成竹在胸。
英迪拉是尼赫魯的女兒,嫁給了一個叫費羅茲·甘地(非聖雄甘地)的人後,被稱為英迪拉·甘地夫人。此人精明強幹,雄心勃勃,堪稱南亞地區著名狠人,後來甚至被抬升到了“印度鐵娘子”和“印度國母”的高度。
蘇聯是印度的盟友,兩國在1971年8月9日簽訂了《印蘇友好和平條約》,這個條約帶有軍事同盟性質,蘇聯還答應幫助印度擺平聯合國,一旦聯合國作出對印度不利的決議,蘇聯就使用一票否決權。
中國在中印戰爭中曾痛擊印度,又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大力支持巴基斯坦,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英迪拉分析,這次印巴交戰中國絕對不會出手。蘇聯百萬大軍壓境,國內動亂不已,且正處於恢復聯合國席位的關鍵時期,無力支援巴基斯坦。
至於美國,還在越戰的泥潭中掙扎,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要印度軍隊速戰速決,美國想幹涉也來不及。
越南戰爭
三大國都不會干涉。但即使這樣,印度也需要一個合理的出兵理由,否則會很被動,容易遭受國際制裁。
於是,英迪拉進行了穿梭外交,訪問西歐、美國、蘇聯,挨個公關。她聲稱,巴基斯坦的軍事獨裁統治和鎮壓行動,造成了900多萬難民,這些難民大多流入了印度,給印度造成了沉重負擔,難民問題是國際性問題,不應該由印度一國來承擔,希望大家勸説巴基斯坦政府收拾爛攤子,否則印度只能採取必要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此外,英迪拉還不斷授意軍方給東巴反政府武裝提供軍火,支持它們打游擊,戰爭越激烈,印度越好在國際上做文章。
巴基斯坦的那些武夫不會搞公關,只會直來直去。英迪拉一番遊説下來,成功獲得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理解。
這樣,阻礙印度出兵的障礙都被一一排除了。
英迪拉與勃涅日列夫
03
印巴分家時,印度人口是巴基斯坦的10倍,經濟是巴基斯坦的6倍,主要工業和礦產也都分佈在印度境內。從綜合實力上講,巴基斯坦遠不及印度。所以巴基斯坦獨立後一直在找大哥,以抗衡印度。
50年代,巴基斯坦與美國締結了《巴美共同防禦援助條約》,又先後加入了歐美主導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這樣,巴基斯坦與西方結成了同盟。第二次印巴戰爭中,正是美國的大力援助,巴基斯坦才與印度打成了平局。
理論上,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安全負有條約義務,如果美國坐視印度進攻巴基斯坦,那其他受美國保護的國家也會有想法:大哥靠不住。美國的聲威和信譽會縮水。蘇聯也會看到美國的軟弱,進而更加肆無忌憚擴張,形成連鎖反應。
基辛格
此外,巴基斯坦既與美國是盟友,又與中國友好,這使它成了中美關係破冰的最佳渠道,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就是從巴基斯坦轉道去的北京,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是中間人。
中美接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共同對付蘇聯,而蘇聯之所以力挺印度,也是為了牽制中國,排擠美國在南亞-印度洋的影響力。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巴基斯坦是聯繫中美兩國聯合對付蘇聯的紐帶。
尼克松非常想支持巴基斯坦,但美國總統並不是一言九鼎,民眾被越戰搞怕了,反戰情緒高漲,而且巴基斯坦政府確實有壓制民主選舉的行為,給美國朝野留下了較壞的印象,國會也反對支持巴基斯坦和徹底得罪印度。
尼克松太難了,巴基斯坦只能靠自己了。
巴基斯坦空軍的強-5攻擊機
此時,印軍總參謀長馬克內肖已經做好了一切參戰準備,靜待11月的到來。11月不僅避開了東巴的雨季,還有大雪阻斷喜馬拉雅山通道,中國沒法出兵。
按照“東攻西防”的戰略,印軍在西巴集結了13個師約30萬人,還有300架飛機,20艘軍艦,以牽制西巴支援東巴。又在東巴集結了7個師約16萬人,以及200架飛機和26艘軍艦,包括“維特蘭克”號航空母艦,兵分4路向東巴發起向心閃電攻擊。
巴基斯坦在西巴投入了約25萬人,以及200架飛機、20艘艦艇,在東巴投入了9萬人,17架飛機。
12月3日,不堪騷擾的巴基斯坦向印度宣戰,當天夜裏印度海陸空三軍出動,向巴基斯坦發動了全面進攻。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南亞危機發展到頂峯。
印度“獵人”式戰鬥轟炸機投彈
在東巴戰場,印軍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掌握了制空權,又切斷了東巴的港口。15日,印軍對東巴首府達卡形成了合圍,16日,東巴宣佈無條件投降。
戰後,巴基斯坦被迫釋放了穆吉布·拉赫曼,在印度的支持下,穆吉布·拉赫曼在東巴成立了孟加拉國。要不是美國出動企業號航母戰鬥羣到孟加拉灣遊弋,警告威懾印度,巴基斯坦恐怕連西巴和克什米爾也難以保住。
失去東巴,意味着巴基斯坦失去了60%的人口,50%的外匯儲備,以及20%的税收。實力大幅度下降,已難以阻擋印度稱霸南亞次大陸。
1971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的尼亞齊少將
此後的歲月裏,印度為邁向世界性大國,開始進行核試驗,巴基斯坦為抗衡印度,也極力發展核武器。1998年5月,印度進行了5次核試驗,巴基斯坦則以6次核試驗作為回應,雙雙邁入有核國,世界為之震驚。
現在,巴基斯坦已向孟加拉國道歉,二者的歷史結早已解開,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結依然沒有解開,邊境對峙和衝突經常上演。
印巴士兵對峙較勁
【參考資料】
《美國與1971年南亞危機》
《1971年南亞危機與蘇聯的政策與反應》
《第三次印巴戰爭及其對大國關係的影響》
《中美未能阻止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的原因探析》
《淺談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關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