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是一名來自北京的記者,派駐香港時,我選擇住在農村。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香港的定位都是一座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怎麼還有農村呢?

  不僅有,在我看來,農村還是最能瞭解香港的地方,比廟街、旺角更充滿煙火氣。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農村牌坊

  香港的農村和內地的農村相同,但又不同——相同的是偏遠、破落和廣闊,村民的生活習性類同於內地,只是多了繁體字;不同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並不支持農業發展。偶爾看到一小塊地,都是私人的自留地。香港真正種耕的農民非常少,村民都是打工。

  哦對了,準確來説,在香港農民不叫農民,叫村民,村子叫圍村。住在村子裏的原居民基本都同姓,隸屬於一個家族。

  今天就帶大家看看,我在香港農村的生活。

  # 一個有意思的院子

  我入住的村屋與傳統村屋不同,這是一個類似於四合院的小院,東南西北一共有10個房間,住着7户人家,鄰居都是香港人,在附近上班。

  院子中間有一個小天井,能看到清澈的水。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北面二樓有一個露天陽台,站在上面能360度方圓幾十米的景觀。

  過去二樓用來晾曬衣服,後來房東將它蓋上了棚頂,平日沒事在上面燒烤、喝茶、聊天。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二樓的小陽台

  屋子的另一側有一塊20平米的空地,被開發出來做菜園子,種着辣椒、青菜等作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的蔬菜吃,從地頭到廚房頭,只需要2分鐘。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小院果園

  出小院的柵欄門口還有一塊空地,種植着菠蘿蜜、芭蕉等樹木,大樹底下好乘涼,也是天然的停車場。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天然停車場

  聽起來很不錯的樣子,事實上,真的也很不錯。在香港能在青山綠水當中享受奢侈的空間,也只有農村了。

  可能不少人覺得這在內地非常普通,但在香港特殊的大背景下,這樣的院子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 超級nice的鄰里關係

  小院雖然住着7户人家,人比較雜,鄰里關係卻意外的好。

  房東是個好客之人,經常邀請三五親朋好友,在院子裏燒烤、盆餐。遇上節假日,從9:00am到21:00pm,常常要熱鬧一整天。

  我記得元旦那天,一大早,院子就開始熱鬧起來,十幾個朋友在院子裏聚餐,一羣人吃吃喝喝聊聊,就着音樂,儀式感滿滿。

  留聲機裏放的是舊日的歌曲,從鄧麗君的《甜蜜蜜》、陳百強的《一生何求》到Beyond的《光輝歲月》,一整天把80、90年代香港經曲全重温了一遍,懷舊氣息十足。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受邀參加了一次週末的燒烤,兩個鐵板架支在一旁,分別烤着葷菜和素菜。

  我和村民們坐到一起邊吃邊聊。很多粵語不大聽得懂,但是他們都很有禮貌,對我格外照顧,通過簡單的語言和手勢,也能夠聊得很盡興。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後來二樓頂棚建好了,小型的燒烤就搬到了樓上,聊聊馬經,喝喝茶,吹吹水,工作很少談,壓力也很少説,在天台上怡然自樂,大有《韓非子》裏“道不拾遺,夜不閉户”的場景。

  偶爾晚上,一個院子的幾個人一起打打麻將,作為休閒。

  這個院子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好吃的東西一起分享,我基本上每天都能享受到鄰居燉的湯、煮的玉米,不管多少,都會盛上一碗一起嚐嚐鮮。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鄰居送的菜

  更有意思的是,一次房東在菜園子裏抓到一隻野雞,燉了大家一起喝!

  以上種種,都是原汁原味的香港農村特色。

  # 這裏藏着一個小聯合國

  在離院子的不遠處,還隱藏着一羣難民。

  他們來自非洲或東南亞,由於動亂等原因,到香港尋求歸宿,有一些還是非法入境者。

  他們住在用層板搭建的房間,水電氣具備,無網,房租不到一千元/月,都是打工為生,有的做傭人,有的打臨時工,也有的是無業遊民。如果遇上台風,房頂很可能被掀翻,生活環境沒有保障。

  他們也開Party,聖誕節的那天,各色人種(主要是黑皮膚)聚在一起,放着流行音樂,二十幾個人一起吃東西、聊天、跳舞。我遠遠地看着他們,竟然入了神,他們雖然生活得很艱難,但是那麼開心,快樂原來是沒有價格,也不分國界的。

  這裏有富裕,也有貧窮;有原居民,也有外國人,魚龍混雜,像是一個小聯合國,但是繁雜中又井然有序,他們共生存於同一片天地,互不冒犯,各自為生。

  # 足不出户的古建築之旅

  你以為農村只有山、雜草和鐵皮屋,那就錯了,這裏還是絕好的旅遊景點,景緻不啻於太平山、維多利亞港。

  Really?Yes!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山腳下的村莊

  事實上,農村附近有不少壯觀的客家建築羣落,隱藏在村子裏,歷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香港的歷史都在裏面。

  上世紀30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獲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購買及搭建房屋,當時香港處於英國人的管治下,有利於生命財產的保護,再加上香港地理位置又處在家鄉與南洋通道之間,往來方便,陸續有一批批梅籍華僑,經由南北行引介在新界買田買地做大屋,光宗耀祖,也有意在香港落葉歸根。

  香港的政府將這些老建築分為一二三等級,列為歷史性建築物,作為保護對象。每一棟老建築背後,都透露着香港的歷史,它的紋理就在於此。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村裏的古建築

  比如,附近的崇正新村,當年吸引了不少梅州客家人遷入。

  歷史建築物“林屋”建於1930年代,業主林發是毛裏裘斯華商,也是毛裏裘斯自由港口局主席。這幢大樓是林家別墅,建築風格一如區內其他海外華僑修建的大屋,饒富中西合壁色彩,西洋式外觀配以客家式的內部佈局。政府早於1973年便在村內鋪設公共水管,但大屋的一口水井仍保存至今,視為風水井。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林屋

  我平時利用早上的時間,按照網上的線路,一一去打卡。每找到一處,都有意外的驚喜!(但要小心村民和惡犬)

  最後,我想大多數港漂都鮮會選擇住香港農村,但我個人非常愛香港農村的生活,這是一種新的體驗方式,還原了香港原本的樣子,遠比去經典旅遊景點還讓我印象深刻。

  住在香港農村的這段日子,我感覺自己不停徘徊於國際化大都市和悠久歷史中間,香港在我的記憶中從此也有了一個新的形象。

  總之,感覺賺到了。

  /本 文 作 者/

  魯不豆兒

  旅港作家、旅遊達人、理財進階者

  悦讀“一對一”指導 點擊報名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陪伴您的“悦讀”enjoy!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10 字。

轉載請註明: 體驗 | 住在香港農村是怎樣一種體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