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中國地理》,最煩背各種地名,但是在背與我國接壤的十四個國家的地名時卻頗為順利,現在想來都記憶猶新,這十四個國家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之所以能記住這十幾個國家,源於其中的四個“斯坦國家”,實在是太朗朗上口了!
世界上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或地區不在少數,但對我們而言,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中亞那五個“斯坦國家”了,除去與我國接壤的三個,還有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
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斯坦”一詞來源於古波斯語,“stan”和“stein”都可音譯為“斯坦”,原意為“……之地”,一般指面積比較大的地區,所以一般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原因很簡單,就是受了波斯文化的影響,給自己的國家加了個“……之地”的後綴,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一般來説,以“斯坦”結尾的國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這並不是絕對的,而且也並不是所有以“斯坦”結尾的國家都是受到了古波斯文化的影響,巴勒斯坦就是一個例外。
巴勒斯坦中的“斯坦”來自於古閃語,原名為“PALESTINE”,從“PALESTINE”發展到今天的“巴勒斯坦”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期間還牽涉到古今多種語言,具體的細節我們不去贅述,反正“PALESTINE”之名是古羅馬人對“FILISHTIM”的拉丁語轉寫。
當時還有另外一種轉寫為“PHILISTIN”,這兩種轉寫音譯為漢語分別是“巴勒斯坦”和“腓力斯丁”,最開始“腓力斯丁”之名更為常用一些,但隨着民族的消亡,“腓力斯丁”之名漸漸不為人知,轉而“巴勒斯坦”之名人所共知!
總而言之,除去巴勒斯坦這個特殊的國家外,其他“斯坦”國家大都是受到了古波斯文化的影響,而“斯坦”本身也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很是常見
現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上,就有用敍利亞文寫的“秦那斯坦”四個字,這證明曾經有一段時間,或者曾經有些國家稱中國為“秦那斯坦”,“秦那斯坦”中的“秦”自然指的是大秦帝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專制王朝,大秦帝國的名聲可是不小,甚至可以説是名揚四海。
因此以“秦那斯坦”來稱呼中國並不奇怪,實際上“中國”之名是在近代才興起來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擁有很多稱呼,像日本稱中國為“唐”,中亞國家稱中國為“匈奴”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時代的推移,“中國”之名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現在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稱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為“中國”,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為“中國人”,只有亞美尼亞共和國至今還在稱呼中國為“秦那斯坦”。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之名意思太過簡單,使用範圍又太過廣泛,這會引起一些不便
上文已經説過,“斯坦”原指面積比較大的地區,但隨着波斯文化的傳播,“斯坦”一詞在進入其他語言如印地語、烏爾都語以及突厥語族諸語言時,詞義發生了變化,最顯著的當屬所指範圍有所擴大,內容逐漸豐富,衍生出多個容易混淆的引申義。
比如有些國家在給境內的省級行政區起名字時,會起個“斯坦”的名字,這就使得“斯坦”又有了省份的意思,而如果某個國家境內有以“斯坦”為名的省份,恰好它又處於以“斯坦”為名的地區之內,就很容易令人混淆,比如庫爾德斯坦中的“斯坦”是地區的意思,其範圍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敍利亞以及亞美尼亞等5國的部分領土在內,但伊朗境內也有一個庫爾德斯坦省,如此一來,當提起“庫爾德斯坦”時,很容易就會讓人分不清説的是庫爾德斯坦地區還是庫爾德斯坦省,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我們更多的把“斯坦”當成國家的意思,這源於中亞五個“斯坦”國家就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齊刷刷起了五個“斯坦”名字。
總而言之,“斯坦”的含義,大抵不外“地區”、“省(區)”、“國家”幾種,其他沒有什麼特殊含義。
怎麼樣,大家都知道“斯坦”的含義了吧,其實説白了就是“……之地”的意思,沒什麼特殊含義,有些時候就是這樣,表面上看起來“高大上”或者充滿“神秘色彩”的東西,往往會在揭開“真實面目”的一刻給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讓我們不由驚呼“不過如此啊”!
參考資料:《中國地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