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和王家壩有多重要?來看數據
正值“七下八上”的關鍵時期,長江淮河太湖高水位緩退,西南地區將有強降雨,我國防汛形勢依然嚴峻。
雖然在今年持續強降雨的籠罩之下,局部受災嚴重,但7月13日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入汛以來,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與近5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7.3%、51.2%、69.3%和9.4%。
滾動預測預報,及時通報雨水情信息;科學調度水工程,攔洪削峯……在水情災害減輕的背後,是預測預報能力的不斷增強以及重大水工程的協同作戰,一系列精細措施守護着江河安瀾。
精準預測
鑄就第一道防線
進入7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
“防汛抗旱大體可分為預測預報、水工程調度和搶險救援三個階段。”水利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顯然,第一階段的預測預報尤為重要。
“從3月28日入汛以來,我們即開始滾動預報預測並進行會商研判。”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技術信息處處長王為介紹説,“進入6月後,隨着汛情形勢日趨嚴峻,我們在加密預測預報頻次的同時,也提高會商頻率,每天至少會商一次,多的時候可能有兩三次。”
一天至少兩次,多時五到六次,不分晝夜——水利部的會商越來越密集。也正是通過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以及密集的會商,各相關部門互聯互通,準確、全面把握雨水情信息,分析、研判各地實時防汛形勢,為隨後的工作部署提供了前提與基礎。
王為介紹,針對當前長江、太湖、淮河的汛情,水利部除了內部會商部署外,還隨時與水利部長江委、太湖局、淮委和有關省水利廳進行視頻連線,進一步研究細化三峽等水庫以及蒙窪等蓄滯洪區的運用調度措施,太湖超標準洪水應急調度方案以及淮河洪水應對措施。
為了給防汛工作提供更有利的信息支撐,氣象部門直接將氣象站建在了江河邊上。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巢湖及各河流水位持續上漲。被譽為安徽省合肥市兩大“水缸”的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均超汛限水位,已啓動泄流。
7月22日,合肥市氣象局深入巢湖沿線區域,實地勘察選址,先後在巢湖沿岸的濱湖岸上草原、巢湖市雙橋河大橋、肥東縣長臨河桂花台三地,應急佈設3個六要素自動氣象站,實時測量巢湖湖面風速、雨量等,重點關注南風和大浪對巢湖大堤的影響,為大堤抗洪水抗風浪提供精細化氣象保障服務。
7月26日上午11時10分許,受巢湖持續高水位影響,綜合考慮氣象部門“下午到夜裏巢湖、廬江南部局部降雨超80毫米”的預報結論,合肥市啓用蔣口河聯圩分洪。
合肥市氣象局局長程文傑説,蔣口河聯圩破圩主要基於當前水位和對未來水情的判斷,在氣象預報基礎上,水文部門對流域上漲情況進行預測,共同確保對上游來水、預期降水、河湖入水研判精準,為地方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水工程聯合調度
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今年6月以來,強降雨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幹流南北約600公里範圍內,累積降雨量較常年偏多4成至1.2倍,最大點雨量江西上饒婺源達1966毫米,相當於北京三年的降雨量,歷史罕見。
超歷史的降雨量致使眾多河流超警、多地被淹,那麼,在預測預報、科學部署的基礎上,還有什麼防洪“大招”?
水工程聯合調度也鑄就了防洪的“鐵壁銅牆”。
7月27日,三峽大壩迎來長江2020年第3號洪水,當天14時洪峯流量達到60000立方米每秒,三峽大壩攔洪削峯36.7%。
據介紹,自7月18日起,在保障長江中下游幹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三峽樞紐工程按照長江委要求,連續9次調整下泄流量。25日12時,三峽庫水位已降至158.56米,預留防洪庫容141.08億立方米,為迎戰本輪洪水作好了充足的準備。
“通過三峽及上中游水庫羣的聯合調度,我們有效地降低了下游水位。雖然強降雨集中,支流來水量大,但是通過這些水庫聯合調度,我們確保了長江干流各個控制性站點水位不超過保證水位,水庫羣聯合調度效益顯著。”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介紹。
7月23日13時許,開閘泄洪超過76小時之後,淮河王家壩閘緩緩關閉,累計蓄洪量3.75億立方米。這背後則是科學調度水庫和行蓄洪區的功勞。
據介紹,為迎戰此次洪水,水利部科學調度淮河上游骨幹水庫,提前預泄梅山、洪澤湖等水庫(湖泊)水量9.48億立方米,為迎戰洪水騰出庫容。精細調度梅山、響洪甸、板橋、宿鴨湖、燕山等骨幹水庫,累計攔蓄洪水18.43億立方米,充分發揮了水庫攔洪削峯錯峯作用,避免了下游老王坡等蓄滯洪區的分洪啓用,降低淮河干流水位0.2~0.3米。
同時,蒙窪等7處行蓄洪區的有效運用,降低了淮河上中游幹流洪峯水位0.20~0.40米,有利於洪水下泄,減輕了幹流堤防的防守壓力。
攔洪削峯錯峯,水庫的減災效益在水利部的統一調度下,在防汛大局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未來可新增防洪庫容90億立方米
防禦大洪水能力將逐年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建成5級以上堤防31.2萬公里、水庫9.8萬座、水閘10.4萬座、國家級蓄滯洪區98個,設立報汛站12萬餘個,並在2076個縣建設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大江大河防禦大洪水能力逐年提高。
但專家也表示,階段性的進步後,也應該看到一些問題。目前防洪體系確實還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大江大河缺乏控制性樞紐,洪水調控手段不足,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仍然較低等。
值得期待的是,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提高災害防禦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7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會議研究了今年及後續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安排,要求抓緊推進建設,增強防禦水旱災害能力。
隨着這150項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我國將可新增防洪庫容90億立方米。
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在7月13日國新辦政策吹風會上表示,“今年汛期,長江中下游這麼大的降雨,多數情況還可以,上游水庫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此90億庫容對提高防洪減災能力來説非常重要。”
同時,這150項重大水利工程還將治理河道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積2800萬畝,增加年供水能力420億立方米。這些能力的提升對確保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葉建春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繼續細化相關措施,爭取讓重大水利工程多開工、早開工,儘早發揮工程效益。
作者:王菡娟 魏宇翔
編輯:黃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