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李君如:六個“新”展示理論創新
中共著名理論學者、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接受了《中國新聞週刊》的專訪,詳細解讀十九大報告。在他看來,十九大報告中的六個“新”,令人印象深刻。這六個“新”是報告的精髓,同時也是中共面對新時代,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課題所做出的探索和創新。
本文據此次採訪整理而成
採訪整理/中國新聞週刊記者 韓永
我們讀了十九大報告以後,都感到新意迭出,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從頭到尾貫穿始終。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六個“新”:新時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任務、新徵程。我們分開來談一談。
提出“新時代”的依據是什麼
第一個是“新時代”。這是貫穿十九大報告全文的主題詞。新時代,不僅僅是報告中提出的一個科學論斷,而且寫進了大會的主題,成為報告的標題。所以我們在學習十九大精神時,首先要領會什麼叫新時代,為什麼説進入了新時代。
這次報告的第一部分,是講過去五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但又不同於歷次黨代會報告的概括總結。每次黨代會報告都要對過去五年做個總結,一般都會講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經驗,還存在哪些問題。這次報告通過對過去五年的總結,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通過對過去五年的總結,也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全部歷史進程的總結,聯繫全部歷史經驗,得出新的歷史方位到來了的結論。
這裏一個問題產生了,什麼叫新時代?新時代的內涵是五條,第一條,從歷史現在未來的聯繫上看,現在是承前啓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第二個,從我們承擔的歷史使命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放到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上看,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放到民族復興的角度看,是全體中華兒女哿ν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把中國放在世界大局中看,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那新時代的意義是什麼呢?從7・26講話到這次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方面來闡釋它的意義:一個是從民族復興的角度來看,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社會主義角度來看,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貢獻來看,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那麼,新時代提出的依據是什麼?那就要聯繫第二個“新”,就是“新矛盾”。
十九大報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決定了我們進入新時代。因為唯物辯證法特別是毛澤東的矛盾論思想告訴我們,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根據是什麼,是看紛繁複雜的現象中間,起主導性決定性的主要矛盾。
毛澤東的《矛盾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叫抓住主要矛盾。這不僅僅是要能夠明確工作重點,更重要的是要劃分社會階段,認識到我們處在什麼歷史方位上。主要矛盾在我們研究社會歷史發展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在我們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時是根本的依據。現在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是遵循這個方法論。
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今天的中國出現了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徵。實際上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已經注意到我國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徵,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來要研究新的階段性特徵。這次十九大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在7・26講話中,也要求我們去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徵。
一方面,我們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經超過30%,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和提高,中等收入羣體越來越大,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十九大報告在對過去五年的總結裏,第一條講經濟建設的時候,就講到了現在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增長到80萬億,位列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這些都説明,我們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正在發展壯大起來,這是階段性特徵的一個表現。
但另一方面,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就人均GDP來講,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人民收入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再加上人民的需求我們還不能完全滿足,比如我們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老百姓到日本搶購馬桶蓋、奶粉、電飯煲,中央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比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問題很突出,都還在解決之中。
由此可見,今天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兩重性的。一方面,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更高了,而且拓展了,不僅在經濟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都有需求,而且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我們落後的社會生產儘管通過改革發展以後有很大的改變,有顯著的提高,但是我們的發展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更加突出了。
通過這兩方面分析,集中起來概括,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現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集中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
這樣的矛盾變化不是小變化,而是大變化。十九大報告説關係全局,對黨和國家許多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要在繼續推動發展基礎上,要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方方面面的需要。
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代表們舉手表決通過各項決議。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把“變”與“不變”統一起來
另外,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不能急於求成,要客觀地、冷靜地來指導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這裏有一個問題提出來,十九大報告説,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要和新時代新矛盾做統一的認識。
這裏有個理論問題就產生了,一面是主要矛盾發生了主要變化,一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沒變,而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是什麼呢?按照鄧小平的論述和十一屆六中全會的表述,以及歷次黨代會的觀點,一直認為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變,那麼,決定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不是被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取代了?或者説它不存在了?這是一個複雜的理論問題。
按照我剛才分析的階段性的新特徵,應該講,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實踐中出現了階段性的新特徵。這個矛盾的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並沒有滿足,不僅要求更高了,而且拓展了,拓展到了民主、法治、公平等方面。這個矛盾的另一方面,落後的社會生產經過改革發展以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是,發展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突出了。所以,關於新矛盾的概括,實際上是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所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這樣,就可以把“變”與“不變”統一起來。“變”就是社會主要矛盾出現了新的變化,“不變”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沒有變”。
為什麼講這些?就是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強調變,但是脱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去追求美好生活;另一種傾向是強調不變,不思進取,不能按照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去探索去創新。
在新時代解決新矛盾時,我們在實踐中形成了“新思想”。這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黨的理論創新,是十九大報告中最大的一個創新。這個創新反映了我們黨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為什麼十九大會提出我們在理論創新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因為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來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這就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勢必要求我們圍繞這麼一個根本問題去探索,去創新。
大家勢必要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哪些內容?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什麼關係?如何來定位?十九大報告講了八個“明確”,可以理解為這個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八個方面的概括,把十八大以來的經驗以及十九大後的新任務,都概括到了這個思想之內。
這一思想的歷史地位怎麼定位?十九大報告從五個方面做了闡述:第一,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第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第三,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第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行動指南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就叫指導思想。
與新思想相聯繫的第四個“新”,叫“新方略”。
鄧小平同志那時候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後來黨的十四大概括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十五大把它簡稱為“鄧小平理論”,並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黨在這一指導思想指引下,從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在理論創新中不斷進行新概括,提出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等。到中共十八大,還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這次又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一共十四條,也可以看做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但它叫方略,更側重於講我們要去幹的事情。
如果分析一下這十四條會發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條是管總的,黨的領導、人民中心、深化改革、發展新理念;第五條到第九條講“五位一體”總佈局的實施方略,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方略;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條是國家安全、軍隊和國防建設、一國兩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講我們的安全、國防、祖國統一和外交問題;第十四條講從嚴治黨。這個邏輯比較清晰。語言基本上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新的語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
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第五個“新”,是“新任務”。這就是十九大報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兩大任務,一個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叫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第一個任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意味着第一個百年目標要在我們的手裏實現。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用十年時間解決温飽問題;第二步再用十年時間奔小康,這兩個十年是為我們搞現代化建設打基礎的;第三步是在進入21世紀後用50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
前兩步戰略目標,我們實際上都提前實現了。江澤民擔任總書記以後,面臨一個使命,就是完成第二步戰略目標以後,怎麼來規劃第三步戰略。他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決策,就是在50年建設現代化時間中劃出20年時間,即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鞏固進入小康社會的成果,又能夠解決奔小康中存在的問題。
這樣,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步,就分成兩段,前20年和後30年。前20年,意味着我們到建黨100年的時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面臨的使命,就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還要解決後面30年怎麼搞現代化的問題,所以提出要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徵程。
所以,新任務由兩個任務構成,一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從十九大算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三年時間。今年開十九大,明年要總結改革開放40週年的經驗,後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再後年就要向全世界宣佈,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這裏面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講,一個很尖鋭的問題,是扶貧脱貧。我們承諾了,到2020年,按照現在標準下的貧困水平,農村的貧困問題全部解決,一個不落。所有的貧困縣統統摘帽。區域性的貧困問題也要解決。所以,決勝全面小康這六個字很好説,但裏面的任務很艱鉅,且時間不多了,就三年。其他問題還有環保的問題,三大污染問題,即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問題也要解決,另外還要防範金融風險等等,我們有三大攻堅戰要打。
新任務的第二個任務,就是“新徵程”,這是第六個“新”。
這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個亮點,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開啓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徵程。大家感到鼓舞士氣的,增強信心的,就是後30年。十九大提出分兩步走來實現,就是先用15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再用第二個15年時間全面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第一個1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意味着原來鄧小平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了15年。原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是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中等發達國家。按照我們這幾年的發展速度,我們在不斷超越,所以可以提前,到2035年就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剩下的15年,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目標超越了鄧小平原來的目標,把原來的目標又充實了,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基礎上,現在加了“美麗”。
這個“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意義很大:第一,它適應了新時代中國發展新趨勢,是實現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決策;第二,是在科學分析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基礎上,根據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要求,提出的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結論;第三,它實際上超越了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在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為實現“強起來”的目標提出的宏偉的行動綱領。
通過對六個“新”的學習領會,可以體會到十九大確實是劃時代的黨代表大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描繪了宏偉的藍圖,制定了一個科學的綱領。抓住這六個“新”,可以很好地把握十九大的精神。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