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這是許多打工一代的困境。他們的孩子——留守兒童,很多又淪為了打工二代。
2010年前後,受金融危機影響,東莞產業轉移、升級,一批新生代打工者抓住機會,接過破舊的廠房和機器,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做起了全球生意。
十年後,當全球疫情襲來,傳統外貿遭遇重挫,昔日的打工者們以逆勢增長的勢頭證明:雖然輸在了起跑線,但提前趕上了“數字化新外貿”浪潮。
東莞市飛尚運動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雷傑玉,父母打過工,她也打過工。當她接手父母的“工廠”時,僅有8台縫紉機,附加4萬元外債——父母也曾想通過創業改變命運,租下一個工廠的角落,給別人做貼牌加工。
【圖説:雷傑玉父親調試縫紉機。】
新一代打工者掙脱自己身份的願望更加強烈。即使懷疑對方是“騙子”,雷傑玉還是一咬牙,籌借20萬元開通了阿里巴巴國際站。
訂單並沒有如同想象那樣如雪花般飛來。她找到平台,氣憤地質疑,“為什麼給了錢,平台一直不給我派發訂單?”
據雷傑玉回憶,當時客户經理多次找上門,勸企業跟隨平台一同“改變”,但她認為,平台只是變相地捆綁她不斷支付費用。直到客户經理帶着一張只需99元的學習課程來拜訪,她第一次意識到,“運營線上一家外貿企業需要‘換腦子’。”
2018年,雷傑玉第二次進入國際站,藉由此前學來的管理制度,經過20天不斷衝單、覆盤和總結,業績達到200萬元,實現第一次“人生巔峯”。2019年,公司業績突破千萬。
2020年,疫情衝擊之下,雷傑玉僅用3個月就完成1500萬業績,她將年度業績從最初的3000萬調整為5000萬元,並計劃2021年實現“億元夢”。
東莞市金順包裝材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廖啓明,也曾是打工仔,賣過麪條、跑過業務,用鐵皮搭的簡陋車間做起了生意。
2011年,廖啓明入駐阿里巴巴國際站。他的最大心得是:用大數據做生意。以前他只知道做材料輔料,通過大數據瞭解海外需求後,調整了工廠生產線,開始涉足枱布、糖果袋等成品市場。2019年,廖啓明工廠的銷售額達到1.6億元,其中95%的收益來自海外市場。
疫情之下,數字化新外貿持續逆勢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26.2%,其中,阿里巴巴國際站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80%,相當於行業平均增速的3倍。
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一季度,東莞企業在阿里國際站實現“三連漲”:出口訂單2月較1月日均環比增長10.8%,3月較2月日均環比增長31.4%。6月份的首屆阿里巴巴網交會,東莞的訂單量衝進全國前十。
數字技術的發展,讓新外貿生意門檻越來越低。阿里巴巴國際站的大數據智能指引和通關、物流、支付、退税等全鏈路一站式跨境供應鏈服務,讓企業可以“一鍵賣全球”。
作為教育部認證的獨家培訓評價組織,阿里巴巴國際站跨境電商B2B數據運營職業技能“1+X”證書試點,不僅面向在校生,也面向新生代農民工。
因為新外貿,“代際循環”的怪圈被打破。
雷傑玉在東莞買了房子,三代人住在一起,家裏再也沒有留守兒童。她給自己的員工開出了高薪,希望他們都可以在東莞買房,把留守在老家的孩子接到東莞。
“我們那個時代的打工仔或者打工妹,正通過新外貿變身企業家。”廖啓明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