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殷婭珩) 19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現代化需要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必須儘快促使我國社保制度從長期試驗性改革發展階段走向基本成熟的新階段。在這樣關鍵的時期,必須尊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常識並實現理性創新。
尊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常識
鄭功成表示,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闊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途。社會保障改革的深化不能違背常識。具體來説,這些常識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社保制度的建設與改革發展只能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絕對不可能是某一種因素導致的結果。其中,社會因素決定社保制度的有和無,經濟因素決定社會保障水平的高與低,政治因素決定社會保障發展節奏的快與慢,文化因素決定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
二是社會保障是社會政策而非經濟政策,以維護、促進社會公平和追求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為目標。社會保障不能損害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但也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它是促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制度體系。
三是共建共享、互助共濟是必須堅守的社會保障本質。它需要集體主義與公益精神而非利己主義,只有人人蔘與、人人盡責並堅守互助共濟本質才是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正途,忽略這一點就不是社會保障,而是市場行為。
四是社保是再分配手段而非初次分配的自然延伸。維護公平、縮小差距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與生俱來的核心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都需要一個健全的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供有力的支撐,不能以所謂激勵功能來扭曲制度發展實踐的路徑。
五是社保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要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背景下進行制度改革並謀劃長遠發展。
社保制度需理性創新
鄭功成表示,創新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社保制度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內在要求。社會政策的對象——人和社會是極其複雜的系統,容不得折騰。所以社會政策創新不同於科技創新,要更多注入理性,避免失誤。
他指出,建設多層次社保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既定目標,也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但若政府、社會和市場間分工不清、定位不明,必定出現結構功能紊亂,造成一損俱損的後果。因此,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創新必須講求理性,必須在創新中多講社保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多講中國特色、走中國道路。
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的主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與會者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以及社會救助、醫療保障、養老金、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進行了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