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一位朋友把他的衣服借給了他,戴安娜才得以微服私服,在小鎮上度過一個無憂無慮的夜晚。
正如歷史書中所寫的那樣,幾個世紀以來,王室最有權勢的成員往往表現得古板而保守。1981年,20歲的黛安娜·斯賓塞嫁給了查爾斯王子,給古樸的王室帶來了年輕的活力和新的精神。戴安娜很快就受到了英國民眾的歡迎,而她也重新受到了英國民眾的歡迎,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偶像。她與藝術家和名人交往,只要有機會就去公眾場合亮相——即使有時不得不喬裝打扮。
在80年代,戴安娜曾與許多開創性的搖滾明星有過密切的關係,包括埃爾頓·約翰和傳奇的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雖然她和約翰的關係是有據可考的,但她和摩克瑞的友誼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為人所知的,直到女演員Cleo Rocos在她2013年的回憶錄中講述了一個關於這對朋友的不可思議的故事。
據羅斯説,她在20世紀80年代與戴安娜關係密切,一天晚上,這兩名女子與摩克瑞和喜劇演員肯尼·埃弗裏特(Kenny Everett)在埃弗裏特倫敦的家中聚會。當戴安娜問其他組員那天晚上打算做什麼時,他們正在享受看《沉默的黃金女孩》,併為該劇的女主角們編一些不雅的對話。
很明顯,公主會玩得很開心,他們也都喜歡和她一起出去玩,但是這三個朋友發現,他們計劃去皇家沃克斯豪爾酒館(倫敦標誌性的同性戀俱樂部)跳舞的計劃,對公主殿下來説可能不會那麼有趣。但戴安娜要求跟她一起去俱樂部,這讓大家都吃了一驚。
在瘋狂的20世紀80年代,將當時的英國王妃帶到一個喧鬧的同性戀酒吧的潛在後果將嚇壞了Rocos。“我們懇求道,‘如果你在同性戀酒吧鬥毆被抓,標題會是什麼?'”她在回憶錄中回憶道。但戴安娜完全是在搗蛋。埃弗裏特説:“走吧,讓這姑娘找點樂子。”
那時,戴安娜不僅僅是英國未來的女王;她也可以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人。7.5億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她和查爾斯王子的婚禮,這一數字令人瞠目結舌,超過了當時世界人口的16%,這一天也被定為英國的全國性節日。無論她走到哪裏,狗仔隊都搶着拍她的照片。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密切關注,並被刊登在小報上。
在那個時候,戴安娜幾乎不能在街上行走,走在街上就會引起混亂,所以如果不採取一些精心的預防措施,他們真的不可能帶她去俱樂部。幸運的是,精心設計的服裝在80年代中期的倫敦同性戀俱樂部很常見,這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機會。埃弗裏特拿出了他計劃當晚穿的衣服,包括一件軍服、一副深色飛行員墨鏡和一頂皮帽,而身為時尚偶像的戴安娜本人也曾興致勃勃地戴過這頂帽子。
羅斯在她的書中寫道:“我們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審視她,我們認為現代世界最著名的偶像可能只是——只是——被當作穿着怪異的男同性戀模特。”
滿足於她能融入其中,三人把戴安娜王妃帶到俱樂部,準備在必要時進行干預,以便她能享受她的盛大夜晚。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大明星,尤其是摩克瑞,這讓戴安娜得以在變裝的情況下,從人羣中偷偷溜到酒吧附近的一個安靜的地方。
我們慢慢地穿過擁擠的人羣,終於來到了酒吧。我們像調皮的小學生一樣互相推搡。”羅斯科斯寫道。戴安娜和埃弗裏特都在咯咯地笑,但她確實點了一杯白葡萄酒和啤酒。交易一完成,我們就面面相覷,團結在我們勝利的追求中。我們做到了!”
晚上結束的時候,公主因為這次冒險而興奮不已,建議他們改天再來一次。她是否會在Royal Vauxhall Tavern度過更多的夜晚尚不清楚,但戴安娜將成為早期的、有影響力的LGBTQ支持者,而當時世界上很多人都對他們表示了排斥。
儘管伊麗莎白女王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戴安娜還是很早就站出來,而且經常代表艾滋病患者發言,而當時的公眾——通常是由於錯誤的新聞報道和醫療上的錯誤信息——對正在殺死成千上萬同性戀男子的新生瘟疫充滿了誤解。1987年,在英國第一家專門治療艾滋病的診所開幕儀式上,戴安娜與一名奄奄一息的艾滋病患者握手,但沒有戴手套,這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當時,許多人認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仍然可以通過表面的身體接觸和唾液轉移,這使得她的手勢震驚了數百萬人。
從那時起,她開始為艾滋病患者奔走,走訪世界各地的醫院,並向國家艾滋病信託基金(National AIDS Trust)和其他慈善機構捐款。她繼續擁抱病人,並向全世界解釋這樣做是安全的。黛安娜在1991年對一名觀眾説:“艾滋病毒不會讓人感到危險,所以你可以和他們握手、擁抱。”“天知道他們需要它。”
這場爭吵在某種程度上是她的私事;摩克瑞本人也於1991年死於艾滋病。
戴安娜與LGBTQ社區成員的友誼和關係遠遠超出了她的行動主義;她還和時裝設計師詹尼·範思哲是好朋友,後者在戴安娜死於狗仔隊引發的車禍的幾個月前不幸身亡。在她去世多年後,她有幸在倫敦國家肖像畫廊的同性戀偶像展上展出了一幅肖像。
她的信念很清楚地傳給了她的孩子們;哈里王子和他的妻子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一直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談論LGBTQ的權利。哈里為英國首批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士兵之一挺身而出,當時他在阿富汗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