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機器轟鳴,日夜歌唱啊,梅山糖廠你為四化貢獻力量,你是珠江口上的明珠,放射着燦爛奪目的光芒……”一曲嘹亮昂揚的《梅山糖廠之歌》將記憶牽回了20世紀八十年代。
驅車至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工業路與黃閣南路交匯處,“梅山工業區”的牌子隨之映入眼簾,步入其中,已經完成全部租賃企業遷出的工業區稍顯冷清,寬敞的工業區內,生產車間、原糖倉庫、煙囱等廠房和設備停擺多年,只剩枝繁葉茂的樹木用高大的身軀詮釋着生命的力量。
“要看糖廠,碼頭是第一站,你看,那就是我們的起蔗碼頭。”順着梅山公司辦公室副主任黃建明的聲音往遠看,三台20餘米高碼頭吊機矗立在蕉門水道邊。過去,糖廠對於蔗源依賴較重,而甘蔗都由水路運到工廠,起蔗碼頭自然成為了糖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年8月21日,梅山糖廠碼頭獲評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築牌匾正式掛牌。
成捆成捆的甘蔗不間斷地運至碼頭,在碼頭用吊機轉移卸貨過磅後,通過輸送帶運往碼頭身後的壓榨車間,榨出的蔗汁被泵到制煉車間,通過過濾、濃縮、煮糕、助晶、分蜜、乾燥等一系列工序,製成白砂糖。
“那時候,一進廠區大門就能聞到糖的香甜,廠區裏更是充滿甜味。”
“那時候,碼頭邊船舶汽笛聲、機器轟鳴聲從早響到晚,工人三班倒、機械不停轉,夜晚的廠區內也依舊燈火通明,就連幾公里外的村莊都能看見。”
1982年建設中的梅山糖廠
日榨甘蔗6000噸躋身大型製糖企業,1980年籌建、1982年興建的梅山糖廠僅用了20個月的時間,便在一片荒涼的灘塗上建成了日處理甘蔗2000噸的一期工程,並順利投產。接着又用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第二期擴建工程,躋身國家大型製糖企業的行列。談起梅山糖廠的鼎盛時期,梅山公司保安部經理王成水滿臉自豪。
梅山糖廠是當時番禺縣最大的現代化製糖企業,因而也成了很多年輕人憧憬未來的逐夢之地。王成水告訴小南,不少大學生、中專生畢業後,紛紛進入糖廠工作。“最多的時候,一年招了80名大學生,當時工廠裏足有2000多人,大家三班倒上班,廠區裏一片忙碌。”
時代更迭
利用閒置設備順勢組建熱電廠
1993年,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快,區域農副產品結構發生調整,甘蔗種植面積大幅下降。據瞭解,從梅山糖廠日處理甘蔗6000噸的能力來看,入廠蔗量起碼要在40萬噸以上,產糖量在4.5萬噸左右,企業才能保證贏利。而當時蔗源緊缺,蔗價上揚,成本上升,糖廠出現嚴重虧損,轉型求變迫在眉睫。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電力調峯限產,梅山糖廠及熱電廠兩大支柱產業出力不足,梅山大刀闊斧對長期虧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實體實施“關停並轉”,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步興建梅山工業區,實現企業重大的戰略轉移。1995年10月,招商引資工作正式拉開序幕,至2005年共吸引30餘家企業落户。
梅山公司集中精力,重點抓好發電生產,發揮企業土地、能源的優勢,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逐步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一流的梅山工業區,以此為目標,梅山企業經營格局基本定型。
2011年,梅山項目納入南沙區“三舊”改造標圖建庫範圍。緊隨南沙區經濟發展,2017年3月31日,梅山熱電廠關停,梅山工業區內33家租賃企業全部遷出,工業區土地由南沙區土地開發中心收儲。
創灣區門户
激發活力打造灣區魅力藝創門户
機器轟鳴、人聲鼎沸的場景已被寫入歷史。隨着亭角地區的區域交通環境逐步改善,周邊區域明珠灣區、蕉門河片區等的建設發展,亭角自身山水環境、工業遺產等特色優勢將逐步顯現。
記者從南沙新區亭角地區控制性規劃獲悉,亭角地區未來將與周邊功能組團差異互補,利用其自貿區優勢及特殊的產業遺存背景,聚集藝創產業,凝聚門户活力,融入文創、工業情景等元素,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頂級的魅力藝創門户,綠色創意休閒及科技文化產業綜合發展區。
根據規劃,亭角地區將形成“一軸一帶、一山多廊、三核四區”的總體結構。其中一軸為貫穿基地中部的藝創發展軸線,將串聯蕉門河北岸核心板塊,沿線佈置創意設計孵化平台、藝術設計產業服務平台、藝術裝置等藝創產業服務設施。
針對梅山糖廠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有關規劃顯示,將着力保存豐富歷史工業遺存,評估現有結構的質量、易重用性和可重用性。有選擇的保留有價值的工業建築結構,再將新結構植入其中,將從前的工業核心區轉化為獨特的藝術核心區。透過對原有工業景觀的恢復與修繕,在賦予其新的功能和內涵的同時,激發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創造出創新、共享的現代藝術氛圍。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林丹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劉偉、梅山公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