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孩子不能過於善良?遇到兩種情況就該“狠”,不然易吃虧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過猶不及的道理都懂,適可而止才是王道。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俗話説人善被人欺,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可是過分善良可能會被人當軟柿子捏,長大後很容易吃虧,甚至為人身安全埋下隱患,父母在教育孩子善良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孩子理性,不然最終受傷的還是自己。

哪些情況不用太善良?

1、被人傷害時,不能一直隱忍

當孩子被人欺負後,有的父母可能會告訴孩子,人應該懷有一個包容心,學會包容,懂得原諒,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如果錯誤本身不在自家孩子身上,讓娃一味地原諒,不僅會讓他們內心感覺到委屈,還會形成軟弱的性格,當遇到損害自身利益時,不懂得回擊,會讓人覺得好欺負。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因為太過遷就,他人只會得寸進尺;太過忍讓,別人會更加毫無忌憚地為難。頻繁給孩子灌輸“忍讓意識”的家長,只會將娃推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作為父母,應該這樣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傷害你,你一定要制止,勇敢地反抗,不可以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在回擊的同時要注意分寸和尺度,不要觸及法律。

2、力所不能及時懂得拒絕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在我們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適時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可是當自身的能力達不到或者違背內心想法時,不要委曲求全,時間久了,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尤其是當善良成為一種習慣時,身邊人會將你的付出接受地理所應當,當有一天你拒絕時,他們會指責你變了,有時候你理解的無私奉獻、慷慨解囊,可能常被人認為是一廂情願。

作為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幫助他人是有限度的,並不是盲目地一幫到底,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用恰當的方法去行善,人在為他人着想時,更要為自己而活。

為什麼不能教育孩子太善良?

我們身處的社會較為複雜,相比於成年人,孩子的危機意識並不強烈,當他們用温暖的微笑、善意的舉止回應這個世界時,可能會遭遇罪犯的“魔爪”。

利用幼兒單純善良的品質實施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數。韓國電影《素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善良熱心的素媛在大雨中答應為衣衫襤褸的大叔撐傘,結果換來的卻是強暴。

一個年僅8歲的小女孩因為一份善意,給自己帶來一輩子都無法抹去的傷害,在原本充滿童真、快樂的年紀,遭受着巨大的身體疼痛和心理陰影,還要被迫面對世人的流言蜚語。

父母總是教育孩子善良,但是卻忘記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善良是有底線的,必須建立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上,不能讓善良成為惡人利用的“致命弱點”。

由於孩子年紀尚小,警惕性不夠高,容易輕易相信別人,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對任何人都保持一定警惕心,減少孩子發生危險的幾率。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一起演練遇到危險情況時的急救辦法,叮囑孩子不要去魚龍混雜的複雜場所。

父母在給孩子實施真善美教育的同時,應該要灌輸醜陋和險惡,否則孩子會以為世界全都是美好的,一旦走入社會,很可能會被騙,輕則騙財,重則騙身,甚至喪命。

總而言之,善良要有底線,內心一定要設防,很多人都會利用人性的善良去欺騙,為此,越善良可能越容易受到傷害,只有讓孩子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佳的處事方法。

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善良?

1、 當自己處於弱勢時,不用去幫助強勢一方

當孩子碰上大人請求幫助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陌生人,最好是果斷拒絕,不要害怕沒禮貌,這種請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為大人真正遇到問題時,怎麼會找比自己弱勢的一方尋求幫助呢?

2、在人煙稀少或者環境密閉的地方,拒絕幫助他人

小孩子缺少危機意識,很容易上當受騙,如果被陌生人請求帶路時,千萬不要答應,十有八九是居心不良,比如遇到老人、孕婦需要幫助,提議讓孩子帶其回家時,多半存在貓膩,在人少且封閉的環境下,一旦發生不測,孩子多半難逃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