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國內的教育短片,
名為《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
短短兩分鐘,卻非常震撼。
也許其中一些話你就剛剛對自己的孩子説過: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
我們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
卻不知道語言上的傷害,
同樣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要命的是,這種言語上的傷害,
在我們的日常教養中,大量存在,
且日久經年重複發生着。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
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
不斷地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等等,
會像身體傷害和性傷害一樣,
給人帶去創傷和羞恥感。
很多心理專家認為,這種情感上的無形傷害,
甚至遠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為持久、深遠。
少年犯張強説:
“在我12歲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
我媽每天罵我,經常讓我去死。
説我沒用,説我是廢物。
從來就沒誇過我。
記得她罵的最多的就是
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
説完忍不住抹眼淚。
顯然他憎恨自己的母親,
憎恨母親帶給自己的那種憤怒和羞恥。
後來從憎恨母親又變為了憎恨這個社會。
因為無法報復母親,
他改為報復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他企圖通過虛張聲勢找回自己的力量感,
卻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在泥潭之中陷得越來越深,
直至無法補救。
更加隱形的傷害
更多的傷害是看不見、摸不着
卻又實實在在每天都在發生着的。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有一個慣於羞辱她的母親。
這位母親也許相信,
羞辱會讓自己調皮、貪玩的女兒變得更加聽話,
因此將羞辱當成了管教手段,
如同馴養動物一樣摧毀掉了女兒的意志。
小時我經常會撞見一位母親罵女兒:
看看你能做出什麼像樣的事來!
蠢得要死!
整天就知道吃吃吃,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
那女孩就站在那裏不動任由母親辱罵。
哭也不哭。一臉的麻木與空洞。
而她的母親也因此堅信:
自己的女兒就是天生壞種。
她還經常挑剔女兒的長相,衝她大吼,讓她站直。
後來長大了,
女孩果然如同她媽媽當年所預言的:
整個人大大咧咧、沒心沒肺;
身材往橫了長;
工作上動不動就跟上司鬧翻了,頻繁跳槽;
結婚沒多久就離了;
有一個女兒,每天動輒打罵,
一如她的母親當年對她那樣。
是的沒錯,羞恥感會讓受害人產生施虐傾向。
童年時期受過言語虐待的人,
大約30%會轉而羞辱自己的孩子。
當然,
言語羞辱還會導致另外一種完全相反的結果。
一個鄰居,男。
他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責罵他。
等他結婚,又找了個愛苛責的妻子。
事實上,正因為他小時候受到過的那些責罵,
他才娶了他的妻子,
一個像他媽媽那樣難以取悦的女人。
人格健全的人
一般見到這種女人會唯恐避之不及。
這個男人恰恰相反。
苛刻的女人帶給他的那個感覺疼痛卻又熟悉。
潛意識裏他渴望重温童年經歷,
並希望這次能夠扭轉乾坤。
弗洛伊德稱之為“強迫性重複”。
然而可悲之處在於,這種重複毫無意義,
只會加重傷害。
每回遇見這個男人,他都是縮着肩膀,
彷彿恨不得整個人隱形消失掉。
不止在父母和妻子面前,他才如何忍辱負重。
工作中他同樣頻頻受到不公平對待。
因為早年的經驗早已經讓他繳械投降了。
因害怕受到進一步的羞辱而選擇順從,
處處屈從於權威。
當與權威意見相左時,他沒有勇氣講出來,
甚至容忍別人肆意妄為。
語言的傷害究竟有多深遠?
苛刻甚至羞辱性的言語究竟給我們的孩子帶去了什麼?
被羞辱感:
特別是在他人尤其是同齡人面前被責罵,
羞辱感會更加強烈。
不安全感:
孩子想要阻止責罵帶來的傷害,
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
這讓孩子挫敗、無助、不安。
憤怒感:
憤怒用來保護自己,
也可以防止“我不好”這件事進一步曝光,
於是他們變得日漸疏離,與人羣格格不入。
低人一等感:
孩子缺乏判斷力,
糟糕的評價多了他們會認為自己真的很差,
笨,難看,髒,墮落。
他們不僅陷入這樣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還會自己責怪自己不夠好。
事實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遭遇過這樣的傷害。
哪怕過去了很多年,哪怕早已遠離父母身邊,
這種傷害仍然會如影隨形。
比如網友們所分享的:
●小時候在父親的罵聲中長大,直到現在還會夢到,甚至在夢中被嚇醒。
●小時候被媽媽罵太多了,好多年都不自信,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現在做了媽媽,不自覺地會像當年的媽媽一樣罵老公吼孩子!
●小時候讓我覺得困惑的就是爸媽經常説我傻。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每次考試雙百,常年保持第一,一路都是重點學校的學生,為什麼爸媽老覺得我傻。長大後才知道他們不懂童言無忌是天真,不知道快言快語是直爽。
●我到現在都是一個不會吵架的人。別人的一些難聽話會輕易刺激到我,會把我氣到發抖,腦子裏想幾百遍如何應對,但就是非常的無助無力和憋屈,一瞬間回到憤怒卻又卑微的小時候。
●我是個留守兒童,小時候爸媽很少回家,一會去就會拿我成績説事,然後各種:你果然是個蠢貨,生你有什麼用啊!你有一個優點嗎?渾身上下都是缺點!活着簡直浪費糧食,滾,這一類的。真不知道我是怎麼活過來的,無數次想過自殺。
……
我們的建議
記得讀中學時候,班上有一個姑娘。
因為那年中考發揮失常,極度沮喪。
可就在這個時候,父親沒好氣地説:
考得這麼差,怎麼不去死啊!
絕望的女孩真的信了父親的話,
留下一封:
“爸媽,我太糟了,讓你們失望了”的字條,
就割腕了。
幸好後來救了回來。
這個父親並不是頭一次對女兒説狠話。
女孩是被一點一點逼上絕路的。
不要以為平時嘮叨一些難聽的話不要緊。
時間久了,就有毒了。
許多時候,父母是不清楚語言的傷害後果是什麼,才會無意識地傷害到孩子。
所以我們有下面這些建議:
不要説威脅孩子的話
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一些父母就會説:
你再……我就不要你了。
你如果不……我就不……。
這樣的句式真的不要再用了。
改為:你一……我們就……
這樣自然的因果句式其實效果還會更好些。
當你以威脅的方式去跟孩子説話,孩子會當真。
他們會出於擔心立馬變乖,
父母也便覺得此法甚好,一用再用。
殊不知這是以耗損孩子的安全感為代價的。
若孩子去做一件事不是源於自己的決定,
而是出自懼怕,
那他們長大後也會經常地做出類似的讓步,
承受類似的焦慮,
無法在人際交往中獲得片刻的輕鬆。
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礙事
一些父母有自己的心結,
或者只是自己處境糟糕所以忍不住拿孩子撒火。
孩子無辜被牽連,成為出氣筒。
比如:
“你真是累贅!”
“我真後悔生了你!”
“你跟你爸/媽一個德性!”
“你整天就只會……看看別人家孩子怎麼那麼讓人省心?”
這些語言會讓孩子輕易墮入自卑的深淵。
他們會覺得自己沒用,
不被接受,甚至低人一等,從而厭惡自己。
這樣的孩子長大,
哪怕遇到了好的機會也很難真正抓住,
因為他們早早地
就從父母那裏學會了這麼一件事:
我是不好的。我不配。
所以,
情緒化的父母請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再開口。
哪怕忍不住説了氣話,
也請轉過彎後儘早向孩子道歉,
告訴孩子:我剛才那麼説,不是針對你……,而是我自己……
不要對孩子過於苛責、過高期待
很多父母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更優秀、更出色。
一旦面對孩子不盡如意的成績或表現,言語態度上就會表達出苛責:
“你居然只做到這個結果?!”
“你真讓我失望!”
“真丟人。”
“豬腦子!”
“瞎了嗎你?!”
“你總是……你一直都是……”
等等。
這種從語言到神情表現出的否定,
可以輕易摧毀一個孩子的心靈,
甚至把孩子逼入絕境。
因為心理研究發現,
當孩子意識到
自己無論如何也難滿足父母的期望時,
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
只能痛苦地審視自己。
這類孩子的父母,
之所以無法接受不夠好的孩子,
往往源自他們無法接受不夠好的自己。
對此我們的建議是,儘量放低期待,善待孩子,也善待自己。
當然可以給孩子制定目標,指引方向,
但要以孩子“踮起腳、夠得着”為準。
都説“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那麼,
請別讓你的愛,成為刺向孩子心口的那把刀。
説過的刻薄話雖不會在孩子身上留下傷口,
卻能輕易毀掉他的一輩子。
所以,是時候停止了!
從我做起。
從今天做起。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