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最好命?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一個懂事的孩子,這類孩子往往會成為別人讚頌的榜樣,但是,受盡誇讚的他們內心真的健康快樂嗎?
孩子的心理發展,及對性格的影響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意識建立的過程,主要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及自我控制組成,是孩子對自我及外界客觀認知的關鍵,並對孩子的性格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其三觀及性格尚未建立完全之前,極容易被他人所“誤導”,導致出現偏差,例如:
- 父母強迫孩子將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與他人分享,雖然並非孩子所意,但他們收穫了表揚;
- 與他人爭取同一個玩具的時候,被媽媽要求讓給年齡更小的孩子,雖然放棄之後與自己喜愛的東西失之交臂,但是,得到了稱讚。
此時的孩子內心得到了偏差滿足,為以後其充當“謙讓者”埋下伏筆。
但是一味的謙讓並非美德,反而會讓孩子忘記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是什麼,從而失去自我意識,只知道一味的迎合他人。
因此,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過於懂事聽話,可不能“慣着”,父母該勸還是得勸。
從小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三種性格缺陷心理學家將性格視為孩子的一種防禦保護機制,是為了適應不同環境所做出的反應,但是,如果長期處在這種防禦狀態下,會壓抑自己的內心,變得不開心、不快樂,並對未來的性格埋下隱患。
1、敏感
玲玲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作為姐姐的她,甚至在弟弟面前也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惹到他們不高興,懂事的她總是惹得鄰居的心疼。
這樣的生活環境,懂事的性格,導致玲玲長大之後成了一個極其敏感、內向的女生,在交流的時候都不敢看對方的眼睛,已知年過30,身邊朋友屈指可數,更沒有對象。
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懂事,從小察言觀色生活的他們,所展現出的懂事,不過是內心的無奈。
這就導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會習慣性的揣摩別人的心思,從而使得自己變得敏感、封閉,從懂事變得“可憐”。
2、對別人過度負責
鳳鳳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作為家裏的老大,她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妹妹,由於父母身體不好,鳳鳳就擔起了家庭的責任,輟學打工供弟妹讀書,而在弟弟結婚的時候,她用自己全部的積蓄為其首付買了一套房,在她看來,弟弟的生活,她需要一直負責下去。
從小懂事的孩子,往往責任感建立得較早且全,這就導致他們總是習慣性的先為別人考慮,例如父母、家人、朋友。
但是過度為他人着想,也意味着他們為自己想得過少,往往導致自己處於吃虧、被動的不利局面。
3、不願麻煩別人
樂樂從小就被身邊人誇讚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而正是這份誇讚成了他的“道德標籤”光環,為了維護這份光環,他一直都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也不願麻煩他人,就怕被人説不懂事。
久而久之,他總是因為情緒低落而自我攻擊,變得越來越不願與他人來往,人際關係也逐漸變差。
這類懂事的孩子,往往很少優先滿足自己,於是就導致其內心變得匱乏,因此在付出的時候會有有怨言,但是自己有事卻不願麻煩別人,這種糾結感時常讓其陷入自我懷疑,並自我攻擊,陷入痛苦之中。
懂事≠自信,父母做好三點能教出自信孩子其實,不僅是家長,很多孩子也陷入了誤區,覺得懂事是一種美德,於是盲目的追求懂事,但是懂事的孩子內心並不一定開心,長大後也很可能過得不幸福。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來着想,父母更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的自信。
1、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世界比較簡單,他們的情感需求往往需要從權威那裏獲得,才有安全感和認同感,而父母就是他們眼中的最大的權威,別滿足的他們往往更加自信,而被忽視的則會對自我產生懷疑。
2、多加讚揚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是在親子相處的過程中建立的,如果父母一味的貶低孩子,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沒有任何價值,從而變得自卑不自信。
而父母在生活中總是表揚稱讚孩子,就會增強他們的認同感,覺得自己有價值,於是自信心也在一點點萌芽長大。
3、不體罰孩子
父母體罰孩子,對其心理的傷害遠比生理大,會導致其心靈受到傷害,甚至是產生陰影,致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弱小的,從而面對強壯、強勢的人會產生恐懼感,從而變得自卑不自信。
所以,想要教出自信的孩子,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最好動口不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