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原標題:當“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 一名90後非遺傳承人的編織脱貧路

  一根竹子能編織出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還能“編織”出幸福路。“公司取名‘牽手’,就是要通過竹編牽手更多的人。”這是貴州省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昌芹的心願。

  2020年30歲的楊昌芹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第6代傳承人。早在2014年,楊昌芹就在赤平面竹編基礎上,將竹編與生活實用器相結合,探索創新出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讓大眾對竹編工藝有了新的認識,以此打開竹編銷售市場的大門。

  楊昌芹出生在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一户苗族人家,父親是很有天賦的木匠,開了一家小型傢俱廠,生意蒸蒸日上。然而,父親不幸患病去世,為減輕家庭負擔,楊昌芹初中畢業就輟學打工,先是到一家餐館打工,由於吃苦耐勞,工資漲了不少,但她覺得自己還是應該繼續學習。

  “我是有了夢想就去追的人。”楊昌芹説。她懷揣着打工時攢下的工資,找到當年的恩師,表達了自己想讀書的願望。在老師的多方奔走下,楊昌芹順利進入印江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幼師專業學習。2007年,幼師畢業實習時,17歲的楊昌芹來到赤水市,向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竹編技藝。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拉絲、編制……竹編工藝需要經歷20多道工序。楊昌芹從最基本的選竹、破竹開始學。“輕了削不下去,重了又會割到手。”剛開始學習,楊昌芹總是掌握不好刀的力度,每天手上都會添新傷,新傷舊傷不斷,但從未想過放棄。她一直牢記爺爺的一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當時選擇從事竹編這個“冷門”行業時,家人並不看好,還是希望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從選擇做竹編那天開始,楊昌芹就下定決心把它當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資金扶持下,楊昌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作品包括平面的竹編畫,以及立體的竹編工藝,如竹編茶具、酒具、燈飾、裝飾和一些小配飾。

  赤水市是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擁有竹林面積132.8萬畝,有20萬人在這裏從事與竹相關的產業活動,逐漸形成以生態竹產業為支撐的種植加工、旅遊等全產業鏈。赤水竹編工藝同時也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自己是農村出來的,特別能理解農村生活。”隨着竹編技藝的不斷提高,楊昌芹開始接收學生,免費教授竹編技藝,這些學生大多是當地的留守婦女和貧困户。她們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帶到家裏,工作時間可以由自己調控。這種“來料加工”的方式保證了留守婦女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傳統工藝需要融入現代創新理念。”兩年來,楊昌芹不斷帶領團隊成員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高校進修學習,同時開設培訓班,讓更多的竹編手藝人重拾技藝,加之與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合,傳統平面竹編成功轉化為立體竹編,創新出了竹編水杯、竹編茶具、竹編瓷器、竹編手提包、竹編首飾等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品,很受市場青睞。

  赤水竹編的市場大門越開越大,竹編手藝人也逐步多了起來。“我是三年前跟着楊師傅學習竹編的,現在是個老手了。每月工資4000元,大家的幹勁大了,生活更有了奔頭。”竹編女工王從芳笑着説。

  竹編手工藝人們用靈巧的雙手將“指尖技藝”轉換成“指尖經濟”,2019年公司產值達到1200萬元,擁有20多個商標、12項發明專利。竹編包、竹編配飾、竹傢俱等各類特色工藝品,不僅銷往中國各地,還銷往美國、葡萄牙等國家和地區。

  “竹編工藝不僅是非遺,也是脱貧攻堅的特色支柱產業。”楊昌芹認為,立足於傳統文化的產業才能產生獨有的魅力和市場競爭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1 字。

轉載請註明: 當“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