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289億元

經濟日報北京4月28日訊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唐文弘在28日舉行的網上專題發佈會透露,2020年一季度全國18個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289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的13.4%。

唐文弘指出,自貿試驗區堅定地走在擴大對外開放最前列,為外企在華髮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一是打造更加開放透明的准入環境。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度一直屬於全國最高水平。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從最初的190條縮短到2019年版的37條,從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開展的“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已成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我國將進一步壓減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在全國自貿試驗區深入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為外資企業提供更開放、透明的准入環境。

二是打造更加親商護商的經營環境。各自貿試驗區聚焦市場主體關注,着力解決企業建設生產經營困難,不斷提升政府服務水平。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對特斯拉項目“貼身”服務,從工廠開工建設到交付第一輛汽車只用了一年時間。廣東自貿試驗區在疫情期間選派百名骨幹作為“網格員”和“企業聯絡員”進駐企業,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積極推動成立國際仲裁院,與香港專業機構共建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四川自貿試驗區推出了知識產權類型化案件快審機制,提升了法治化水平。

三是打造更加積極精準的政策環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自貿試驗區一方面加快兑現國家及省市出台的助企紓困政策,一方面及時研究推出多項穩外資政策舉措。山東自貿試驗區煙台片區專門出台開設入境全封閉通道、入境信息預申報等8項措施。對重點外資項目優先納入“標準地”項目庫,爭取專項用地指標。河北自貿試驗區曹妃甸片區出台16條政策措施,從延期申報納税、加強通關便利化協調、落實出口信保政策等方面支持外資企業復工復產。此外,各自貿試驗區加快實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全面取消商務部門對外資企業設立和變更事項的審批備案,高質量落實信息報告制度,在投資促進和投資保護方面持續發力,樹立政府職能轉變標杆。

四是打造更加活躍高效的創新環境。各自貿試驗區積極開展制度創新,便利創新要素流動,支持創新成果轉化。廣西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出台支持人才發展若干舉措,加大人才創新創業融資扶持力度,全力打造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人才高地核心區。天津自貿試驗區建立人才“綠卡”制度,引進人才90%以上服務事項實現即時辦理。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創新開展人才和技術資本化評估,可免抵押獲得金融機構授信。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哈爾濱片區建立創意和知識產權收儲育成機制,鼓勵創業者在片區內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落地。

唐文弘指出,18個自貿試驗區雖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但總體上看,各自貿試驗區的目標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創新成果豐富,對周邊輻射帶動效果明顯。各自貿試驗區將會持續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加快整合完善重點發展行業的產業鏈,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加速集聚,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進一步提高對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

唐文弘強調,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改革生命線,企業訴求是制度創新的動力源,自貿試驗區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對內外資企業都一視同仁、公平對待,高度重視企業呼聲,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外商投資環境。(記者 馮其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季度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289億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