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金融?在疫後全球化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未來可能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8月16日,變局與重構:重塑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金融——《我們熱愛的金融》讀者見面會在滬舉行。該書作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院長劉俏在會上分享了他對中國金融未來發展的見解。
什麼是好金融
劉俏認為,金融可以籠統地理解為通過金融市場或者中介機構把資金的提供者和需求方連接在一起。好金融要讓中介成本最小。
金融資產規模與GDP的比值,是衡量金融體系規模的重要指標,在美國,這一比值大概是4.5,中國2018年金融資產規模是GDP的3.9倍,這意味着,如果2019年中國GDP接近100萬億元,中國金融體系裏面有將近390萬億元的金融資產,以股票、債務的形式呈現出來。
衡量金融體系的另一個指標是金融行業的GDP貢獻,在中國,金融行業大概有800萬從業人員,2018年貢獻了GDP的7.7%,已經超過美國。
從金融資產的規模或者金融在經濟體裏的重要性來看,中國已經超過或者接近美國的水平,這是不是意味着中國的金融比美國發達,中國的金融是好金融呢?劉俏認為這並不一定。
金融業員工的工資、獎金,以及金融機構的利潤,一起構成了金融業的附加值,也就是金融業創造的GDP,其佔的比重越高意味着金融越賺錢,也意味着中介成本越高,並不能單純地認為金融業的GDP佔比越高,這個金融就是好金融,有可能因為金融中間環節太多,導致每個環節都有收費的可能性,最終把一元的儲蓄變成一元投資的中介過程無比冗長。
目前,我國金融上市公司佔總上市公司數量不到1%,卻貢獻了48%的利潤,最高的時候突破了60%,這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如果從讓金融中介成本最小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個壞消息,説明中國金融體系是有問題的。
從全球來看,產生一元的金融資產,金融中介成本是多少呢?美國從1880年到2010年的130年間,中介成本保持在2%左右,法國、德國和日本基本在2%~3%,中國五大行在3%左右,如果把中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加進來,最高能到8%、9%。劉俏認為,中國金融中介成本高於主要的工業化國家,而民企能夠從銀行得到的貸款佔到整個銀行貸款的25.8%左右。
劉俏認為,中國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金融,而是更好的金融。過去40年,中國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但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金融中介成本降下來。
為什麼中國金融資產增長速度快?劉俏稱,原因在於中國經濟本身存在高槓杆的現象。過去40年,中國經濟增長是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社會融資增速與GDP增速高度吻合。
中國非金融部門的槓桿率是GDP的2.5倍,也就是政府、家庭跟非金融的實體企業債務是GDP的2.5倍。2.5倍本身不是特別誇張的數字,美國這一比值是2.7倍,日本是4倍多,但是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企業債務高,中國企業債務是GDP的1.5倍,這個數字在美國是0.7倍。假設中國企業資金利率是6.5%,中國企業一年用來還利息的資金將佔到GDP的10%。
為什麼會形成這一局面?劉俏認為是金融資源貸款配置給投資回報不高的企業,最終導致債務越滾越大。
金融的發展趨勢
中國金融體系經過多年變化,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起到很大的貢獻,2020年,面對底層邏輯的變化,金融會有怎樣的發展路徑?
劉俏認為,未來經濟運行的斷裂點,包括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衰退企業經濟負債表、收入分配問題、人口老齡化,以及靠大規模銀行信貸來驅動增長等方面。
如何增強未來中國經濟的活力?劉俏説要提高效率。到2035年,中國要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如果要達到美國生產率的65%,就需要每年增速超過美國1.95個百分點,美國每年增長0.7%,意味着我們需要達到2.5%~3%的增速,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要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劉俏認為,一方面,中國消費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非常發達,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大量提升。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工業在GDP中佔比40%左右,但除去建築業跟礦業後,製造業佔比已經降到30%以內,中國未來必須保持比較大比重的製造業,不能低於20%。目前,中國商用飛機有80%的零部件還要靠進口,高鐵還有10%的零部件需要靠進口,供應鏈並沒有形成閉環。如果未來我們的整個工業鏈體系能夠形成閉環,將會帶來龐大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空間。
劉俏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樂觀的,但金融要怎樣配合這樣一些轉型?劉俏認為,創業板、科創板的設立,使得我們可以挑選一些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希望每年增加幾百家上市公司,經過大浪淘沙,十幾年後能夠沉澱出上千家比較牛的、ROI(投資回報率)特別高的企業。
劉俏認為,發展大國工業,進一步釋放中國紅利方面,金融有很多空間可以挖掘,到2035年將呈現五個趨勢。
第一,金融總量將是巨無霸。中國2018年GDP為210萬億元,金融資產到2035年變成GDP的4倍,金融資產的規模是840萬億元。
第二,中國面臨產業結構的巨大變遷。去年農業對GDP貢獻是7%左右,卻佔用了26%的就業人口,到了2035年,農業對GDP貢獻可能是3%,就業人口是4%,這意味着未來15年有超過20%的就業人口需要完成一個史無前例的重新配置的過程,到2035年,普惠金融空間可能比較大。
第三,來自需求端的巨大變化。2019年居民消費佔到GDP的39%,到2035年可能到58%、59%,會增加20個百分點,同時服務消費會從44%增加到60%,比如旅行、金融服務、健康服務等,2035年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來自什麼行業?金融如何為消費者服務?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
第四,密切關注技術的變化。很多人講金融科技可以徹底解決金融根深蒂固的問題,通過區塊鏈能夠讓信息不對稱徹底消除掉,讓誠信建立起來。每一個時代技術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曾經抱着非常美好的希望,但是金融中介成本從來沒有降下來過,所以技術不是答案,更可能成為問題的一部分,很多時候為了制約技術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我們不得不花更高的成本,最終金融中介成本也降不下來。但是我們仍要密切關注技術的變化,因為它會改變金融中介呈現的方式。
第五,金融思想的引進。這個時代是需要思想的時代,也是會出思想的時代,未來15年時間可能會湧現出很多關於金融的嶄新思想。
【來源:第一財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