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券商“加槓桿”跡象明顯,新增借款數額持續增加。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9月份以來,已有11家券商密集披露今年1月份至8月份的新增借款情況(新增借款超上年末淨資產的20%或40%觸發信披標準),這11家券商期間累計新增借款3233.97億元。分類明細顯示,發行債券和收益憑證成為前8個月券商新增借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券商新增借款的方式還包括同業拆借、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拆入資金、收益權轉讓、黃金租賃等。
中金公司新增借款
占上年末淨資產172.46%
9月份以來,包括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中國銀河、中金公司在內的11家券商披露了今年1月份至8月份新增借款情況,累計新增借款3233.97億元。其中,10家券商新增借款均已超2019年年末淨資產的30%,另外1家券商新增借款佔2019年年末淨資產超20%但不高於30%。中金公司、中金財富、財通證券三家券商新增借款額更是均超過2019年年末淨資產的60%。
在11家券商中,新增借款佔2019年年末淨資產比例最高的為中金公司。截至8月末,中金公司今年前8個月已累計新增借款836.98億元,佔2019年年末淨資產的172.46%,新增借款主要包括銀行借款、債券、收益憑證發行等。
在銀行貸款方面,中金公司中國香港子公司貸款餘額為82.98億元,較2019年年末餘額累計淨增加19.81億元,變動額占上年末淨資產的4.08%。發行債券餘額較2019年年末增加290.59億元,變動額占上年末淨資產比例的59.88%。中金公司其他借款(含收益憑證、拆入資金等)餘額較2019年年末增加526.58億元,變動額占上年末淨資產比例的108.5%。
中金財富、財通證券今年前8個月的新增借款佔2019年年末淨資產比例也均超60%。其中,中金財富今年前8個月累計新增借款121.4億元,佔2019年年末淨資產的77.21%,新增借款主要包括髮行債券、收益憑證、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收益權轉讓等。財通證券今年前8個月累計新增借款137.3億元,佔2019年年末淨資產的64.32%,新增借款主要包括銀行貸款,發行債券、收益憑證、回購規模增加等。
對於新增借款的資金用途,財通證券表示,“資金主要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償還公司借款等,滿足公司業務發展需要,屬於公司正常經營活動。”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後發現,目前券商新增借款主要以發行債券和收益憑證為主,僅有部分大型頭部券商會使用銀行貸款的方式借款。對此,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趙亞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市公司特別是券商的負債率已經很高,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債券和收益憑證由於利率相對較高,比較容易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東吳證券及招商證券的新增借款均與子公司業務密切相關。其中,東吳證券前8個月累計新增借款金額65.39億元,占上年末淨資產比例為30.76%,但如剔除境外子公司代客户申購新股的短期借款,東吳證券累計新增借款金額僅為5.2億元。招商證券的銀行借款餘額較2019年年末增加171.61億元,變動額占上年末淨資產比例的20.16%,主要是其全資子公司招商證券國際有限公司短期借款增加所致。
券商加槓桿
或源於兩融業務增長
隨着年內新增借款的不斷增加,券商的負債率也在不斷攀升,風險也隨之加大。
趙亞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些上市公司及券商新增借款占上年末淨資產比例超100%,這麼高的槓桿率顯然風險很大。如果今年四季度到明年的股市和經濟都非常好的話,加槓桿當然可以獲得超額收益;而一旦出現意外,可能就會因槓桿率太高出現超額虧損。”
券商大幅加槓桿的目的是什麼?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券商新增借款增加,可能是源於今年兩融業務大幅增長,導致券商不斷加大槓桿借錢所致。如果只是做兩融方面業務的話,券商整體風險可控,因為兩融客户有股票賬户做抵押,應該不會出現大面積違約的現象。”
隨着券商向重資本業務轉型,年內券商不斷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證券公司債、證券公司次級債、可轉債等融資方式補充資本金,增強競爭力,截至目前發行金額已破萬億元。同時,在兩融標的大幅擴容、多重政策利好催化、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的共同作用下,滬深股市兩融餘額也在不斷增長。
東方證券分析師唐子佩認為,兩融業務是廣闊的“藍海”,有望持續增厚券商業績。一是,在科創板及創業板改革並實施註冊制的背景下,兩融標的範圍擴大,券源充足(戰略投資者等證券出借方有充足意願出借券源),這兩個板塊有望成為融券增長的主戰場。二是,兩融業務是國內券商重要的重資產業務模式之一,2016年以來券商兩融業務利息收入維持在650億元至700億元的水平,佔營收比重18%左右。三是,2013年以來,兩融交易持續提升了A股市場活躍度,兩融交易額佔兩市股基交易額比重維持8%至13%之間。隨着兩融業務“蛋糕”越做越大,有望為市場活躍度的提升貢獻更大的力量。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