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延期,投資理財怎麼選?

資管新規延期,投資理財怎麼選?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消息稱,按既有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普通投資者在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間究竟怎麼選?

  隨着資管新規延期,擁有近100萬億元資產管理規模的大資產管理行業將迎來新的變數,尤其對於曾坐享剛性兑付“温牀”的銀行理財產品而言,新規延期帶來的利好,無疑為其在與公募基金的比拼中贏得時間。

  保本理財再賣1年

  中國人民銀行統計顯示,截至5月末,資管產品直接彙總的資產總量為90.1萬億元,比今年初增加4萬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合計佔比較高,是投資者關注度最高的兩類資管產品。

  具體來看,資管新規延期對公募基金影響不大。證監會發布信息顯示,分級基金、理財債基等產品在今年年底將通過不同方式實現轉型或清盤,告別投資者。

  對於銀行理財而言,延期無疑贏得了寶貴“喘息”時間。按照既定規則,今年本應是銀行發售保本理財產品最後一年,今後將打破剛性兑付,向淨值化轉型。但是,在資管新規延期後的1年內,銀行理財理論上仍可在2021年繼續保留部分保本理財等傳統理財產品。在貨幣基金收益“破2”,無風險收益率整體走低背景下,這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統計顯示,截至7月末,國內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為48503只,其中淨值型產品佔比僅為24.91%,產品整改進度較緩慢,在年底能夠實現全面淨值化的可能性較小。截至7月末,146家銀行的存續理財產品均沒有淨值化轉型,主要集中在中小農商行和城商行。

  傳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到底好不好?“剛性兑付並不利於資產定價,也不利於資產管理行業健康發展。過渡期延長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傳統銀行產品與淨值型理財產品多出1年並行期。這意味着,投資者可在未來近一年半內繼續買到傳統產品,也有了更多時間認識與適應淨值型理財產品。”中證金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力禾認為,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有利於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也有利於部分持有舊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減緩贖回壓力。

  實際上,目前淨值型理財產品整體收益水平已超過傳統產品,但由於部分投資者難以接受淨值型產品淨值波動與短期可能出現的虧損,導致整體銷售並不理想。過渡期延長使得投資者有了更充足時間認識淨值型產品運行模式與檢驗淨值型產品實際收益,有利於銀行理財發行機構引導投資者轉化。

  銀行理財也會負收益

  延期讓很多持有保本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鬆了一口氣。實際上,這些投資者並沒有看到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優勢,更忽略了公募基金近1年“爆炸式”發行紀錄。

  淨值型理財產品與基金在監管機構、投資範圍、銷售渠道、信息披露等方面差異較大,一般而言,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優勢在於固收,投資範圍比公募基金更廣,可以投資非標準化債券資產,持有單隻證券的市場比重可達到30%;公募基金在權益類投資上更加擅長和專注,購買場景更加多元化,信息披露更加及時全面。具體來看,在認購費方面,淨值型理財產品認購費一般為零,清算時要扣除託管費、銷售管理費、業績報酬等;公募基金則有約1%認(申)購費、贖回費、託管費等。在投資範圍上,銀行理財只可以投資非標準化債券類資產,基金投資均為標準化資產,可以投其他基金(FOF)。

  總體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固收類、指數、量化、FOF等產品投資,均可以在公募基金中找到對標的產品。公募基金具有税收優惠、投資門檻低、流動性較好、信息公開透明等優點;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之下,信息公開透明度、收益相對較低,申購費與贖回費相對較高。

  力禾認為,資管新規打破剛兑後,理財產品也會面臨淨值化收益波動,未來不排除權益類理財產品增加。但是,權益類理財產品逐漸出現,或許會加劇理財產品整體波動與投資風險,投資者在未來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要做好相應心理準備。

  第三方研究機構普益標準統計顯示,6月初至今,已有561款固收類淨值型理財賬面淨值破1元,佔存續淨值型固收類產品3%,涉及75家銀行。其中,城商行淨值“破1”的產品數量最多,共224只產品,佔“破1”產品數量的40%。

  普益標準分析師郭全毓認為,銀行目前的固收類淨值型產品絕大多數投資到債券市場,按照資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淨值需反映出所配置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用攤餘成本法。這一估值方法的改變,疊加債市整體調整影響,便出現銀行固收類淨值型產品淨值“破1”情況。今後,固收類淨值型銀行產品均按照市值法估值,淨值會真實反映市場波動,這類銀行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一樣,出現浮虧情況不足為奇,投資者需打破銀行理財剛兑舊觀念。

  未來公募理財特徵趨同

  銀行公募理財產品出現淨值虧損,為投資者展示出與公募基金一樣不保本特徵。這是否意味着,未來公募銀行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基本差不多?中信證券分析師姜鵬表示,從資管新規相關配套管理辦法看,公募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業務未來形態可能趨同,銀行與基金公司競爭合作並存,這也是資管新規落地的題中應有之義。

  也有觀點認為,公募類銀行理財仍與公募基金區別不小。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峯認為,工銀理財、建信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標誌着公募資管產品競爭更加激烈,理財子公司將成為公募基金重要競爭對手,這是資管新規後,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的重大突破,但兩類產品短期內仍各有特點,公募基金更擅長權益類投資。

  同是不剛兑的、淨值型資管產品,投資者該如何選擇?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認為,銀行公募類理財產品由於背靠商業銀行“大樹”,在固定收益類投資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偏愛固收產品的穩健型投資者可以關注銀行理財;那些風險偏好較高投資者,可以多留意權益類投資經驗豐富的公募基金,尤其是歷史業績表現較好的基金經理,有望在股市裏斬獲更多。

  從税收方面看,公募基金更具優勢。具體説來,在“營改增”新規下,公募基金運用基金買賣股票與債券的價差收入免收增值税,券商、私募等非公募資管機構沒有這一優惠,銀行、保險自營盤等增值税率相對更高。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負責人曾令華認為:“理財子公司投資範圍很廣,不僅可標準化投資公募類,還可將非標納入投資範圍,更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絕對收益,投資特點相比公募基金具有先進性。”

  農銀匯理基金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短期內,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公募基金行業影響主要在固收類業務方面。銀行推出類貨幣基金已對公募貨幣基金造成衝擊,但兩者又是合作伙伴,可謂各有優劣。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偏好、資金量以及服務種類等前提,選擇適合的資產管理產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60 字。

轉載請註明: 資管新規延期,投資理財怎麼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