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 : 雖然股市出現了大幅震盪,但成交量還是居高不下,並且持續保持在15000億左右的水平。儘管歷史上也有過成交量比現在更大的情況,但那時槓桿率要高得多(現在兩融的數量只相當於2015年峯值時的一半多一點),並且有相當部分是違規進入的。而一旦開始清理這些違規資金,行情自然也就結束了。也因為有了當年的教訓,面對現在持續的鉅額成交現象,一些投資者也不免有所擔憂,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是,成交量是靠錢堆出來的,現在這麼多的錢又是從哪來的呢?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這波行情與外資有關,理由是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總體呈大規模淨流入狀態,特別是五月份以來,流入的規模還比較大,有時能夠達到一天100多億的水平。的確,從絕對值來説,100多億的確也不算少,但是相對於一個每天有上萬億成交的市場來説,則並不是太大的數字。到目前為止,北向資金對市場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心理層面上,實際入市的資金在市場上的佔比還很低,因此不可能是推動行情上漲的主要資金力量。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着無風險收益率的下降,各類理財產品的利率如今已經普遍下跌到2%左右,而近期固收市場的波動,也使得一些原本是低風險的債券類產品出現了嚴重虧損。這種狀況在投資者心中產生了某種不安。客觀上,居民的投資方向本來就不多,現金理財產品以及債券等,本來是那些風險承受力不強的人重要的投資目標,而現在其收益率降到如此低的水平,且風險又在加大,這就必然會導致這部分人開始考慮改變投資方向。而近兩年來一些股票型基金相對良好的表現,對他們產生了吸引力。於是,客觀上也就出現了居民投資方向的變化。很早以前,央行權威人士就表達過希望儲蓄資金“入市”的願望,但是在當時股市投機性很強,而市場無風險收益率又相對比較高的情況下,這是很難實現的。而到了現在,一方面股市的規範化程度提高了,暴漲暴跌的現象較以前少了很多,而藉助基金進行的指數化等投資,也顯示出了其良好的平滑風險、實現穩健收益的特點。這樣一來,各類理財資金以及儲蓄資金等,轉戰到股市來,也就成為一種可能。最近頻繁出現的基金銷售火爆,以及證券公司開户人數增加等現象,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了這一點。換個角度來説,這次股市的放量上漲,與增量資金快速入場有關,而這部分資金,多數是通過居民資產的轉移形成的。這種轉移,其實一段時間來一直在進行,只是這次行情突然爆發,也就呈現出加速的狀態。
需要着重提及的是基金在這波行情中的作用。作為一種資金的組織形式,基金(包括公募與私募)以往在市場上的認同度不是很高。但這幾年來,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加上一些基金也逐漸成熟起來,相應的投資工具也更加豐富,它們在市場上也就顯現出了較強的投資能力。今年上半年,上證指數還處於微跌中,但公募基金的最高收益達到80%,平均收益也超過了20%,不能不讓廣大投資者豔羨,由此產生的財富宣傳效應,客觀上成為驅動居民資產轉向股市的動力。而此時央行有關下調商業銀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的通知,向全市場傳遞了引導實際利率下行的信號,更是成為引發資金從儲蓄與理財產品等轉向權益類產品的主要推手。客觀而言,作為一個廣義貨幣高達200萬億的國家,居民儲蓄超過70萬億,而目前的股票總市值也不過70萬億左右,因此只要居民儲蓄等資產稍稍出現向股市的轉移,股市成交量就會放大,行情也會上漲。而這就是人們現在看到的狀況。
當然,要讓這種上漲趨勢能夠延續,僅靠居民資產的轉移是不夠的,如果股票大幅度持續下跌,人們發現投資權益類市場虧損面很大,情況就會迅速逆轉。而要股市持續向好,最根本的還是需要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改善、經營業績的提高,讓投資者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換言之,錢多是好事,但現在最需要的,應該還是讓資金推動型行情向業績驅動型行情演繹,讓推動股市上行的資金在投資中能夠獲得相應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