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逐季提升,四季度或可達到約6%的潛在增長水平;2020年全年中國實際GDP增長或可實現2%至3%
上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先降後升,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3.2%,增速由一季度的同比-6.8%轉為正增長,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甦,市場預期逐漸向好。
儘管二季度中國GDP實現正增長,主要受一季度疫情衝擊下供需兩方面大幅下滑和二季度需求恢復相對較慢等因素影響,上半年中國GDP增速仍為負值,同比下降1.6%。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7月16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總體看,上半年中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態勢,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
“二季度中國GDP增長速度快速反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向《財經》記者表示,“之所以説在情理之中,一是因為中國疫情控制非常成功,二是因為政策支持力度特別大;而説在意料之外,是因為全世界在今年的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可以説是過去幾十年來最糟糕的,像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或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基本都是在同比-10%以下,在全球疫情3月-5月還在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中國GDP增速能夠快速反彈,回到2%以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今年二季度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逐步減小,此前,多數機構和專家預測二季度中國GDP增速將由一季度的-6.8%轉為正增長,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升,2020年全年有望實現2%-3%的實際GDP增速。
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的恢復速度可謂一枝獨秀,但壓力仍大。從半年報數據看,城鎮調查失業率居高不下、製造業投資仍為負增長、消費復甦相對較慢,餐飲、旅遊等部分服務業受到疫情的衝擊,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劉愛華表示,“在經濟復甦的同時也要看到,一些指標仍在下降,疫情衝擊損失尚需彌補。當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擴散,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巨大沖擊將繼續發展演變,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面臨壓力。”
二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
主要受新冠疫情影響,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大幅下滑,但是隨着復工復產不斷推進,以及“六保”、“六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地,4月份以來的多數經濟指標正在逐步修復,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3.2%,增速由負轉正,較一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
陸挺認為二季度中國經濟快速反彈有四個驅動因素:
一是出口表現出了非常強的韌性, 環顧中國周邊的一些主要出口國,像日本、韓國,過去幾個月的出口增速基本上都在同比-20%、-30%左右的水平,而中國6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已恢復到了0.5%,令世界矚目。
二是基礎設施方面, 中國非常快速及時地拉動內需,5月份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已上升到11%,是過去幾年中最快的,且基礎設施的質量在優化,強調了新基建、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的基礎設施,此外,基礎設施投資快速恢復增長加上其他一些投資恢復增長,實際上也拉動了國內的工業生產。
三是就業和消費方面, 得益於紓困政策,也得益於復工復產,使得中國的就業率相對於別的國家來説還是比較高的,雖然在2月、3月有大量的失業人羣,但隨着復工復產的快速推進,失業人數在二季度是快速的降低,只有就業保持穩定,經濟才能夠真正穩定。
而就業的穩定也能帶動消費的穩定,形成了良性循環。消費方面,實物商品的零售已經基本上恢復到了去年的水平。而網上實物商品的銷售同比增長已經超過了11%,相當一部分的服務業轉移到了網上,這和中國的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着密切的關聯。而網絡教育、網絡會議,進一步推動了線上服務的業務發展。
四是房地產方面,過去這幾個月也有非常快速的改善,5月新房銷售已經恢復到了同比增長9.7%。
根據國家統計局等中央部門公佈的數據,今年4月-6月中國的工業增加值以及投資、出口、消費較1月-3月有大幅好轉(見下表),但消費恢復相對疲軟,6月份同比仍為負增長。此外,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仍舊較高,顯示就業壓力依舊較大。
數據顯示,儘管今年1月-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降幅逐步收窄,但是仍在下降區間,顯示消費恢復相對較慢。
劉愛華在前述發佈會上表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下降11.4%,仍然處於下降區間,説明目前消費恢復還是面臨着制約,尤其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觸性的消費活動仍然受到一定製約,所以目前商品零售的餐飲收入還處於恢復增長的態勢當中。
她認為,對消費能力的培養下半年要下更大氣力。 下半年消費走勢,既面臨着消費便利性在逐漸改善、消費的供給在不斷優化等有利條件,也面臨着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下降1.3%的不利條件。
就業方面,今年以來,就業優先政策全面強化。這些政策在今年上半年確實取得了積極成效,近幾個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逐月有所回落,但受疫情影響農民工、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仍比較大,穩就業仍將是下半年政府工作重點。
劉愛華介紹,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同比少增173萬人。一些重點羣體的就業壓力更為突出,大學生失業率創同期新高,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下降,求職面試都受到一定限制。 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20歲-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這部分人羣主要是新畢業大學生,調查失業率達到19.3%,比5月份上升2.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上升3.9個百分點。 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有所減少,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496萬人,下降2.7%。
她表示,下一步,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首先,要穩住市場主體,落實好減税降費、減免社保費用房屋租金等政策,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穩住就業的基本盤。
其次,要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通過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等措施,來更好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再有,就是加強就業幫扶,鼓勵新業態就業和靈活就業,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全年GDP增速或為2%-3%
繼二季度中國經濟開始逐步恢復後,三、四季度國內經濟活動有望進一步回暖,2020年全年中國GDP增速或達2%-3%。
中金公司6月中旬的一份研報預計今年三、四季度中國GDP將分別增長5.6%、6%,2020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為2.8%,2021年則將實現8.8%的增長。
邢自強也預計今年四季度中國GDP將達到約6%的潛在增長水平,全年增長達2%,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增長的。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6月中旬發佈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的預測則更為樂觀,預計今年三、四季度中國GDP將分別增長6.5%、7.5%,呈現持續且較為強勁的逐季復甦特徵。
新冠疫情對供給端和需求端均帶來衝擊,中金公司前述研報分析,下半年中國經濟的供給端復甦將快於需求端。“實際上,近期的數據已經呈現這樣的跡象。代表供給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顯著回升,反彈的力度遠強於代表需求的社會銷售零售額。”
CMF前述研報分析,儘管面臨多重風險因素和趨勢性下滑力量疊加的挑戰,但中國經濟復甦的路徑已經逐漸明朗: 一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併成功守住底線、二季度復工復產下供給面基本修復、下半年規模性政策全面發力下需求持續回升、新一輪改革紅利逐步顯現,全年將呈現較為強勁的逐季復甦態勢,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來久違的經濟高速增長期, 能否衝破慣性、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取決於本輪規模性政策和系列改革舉措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再造和格局重塑。
研報建議,高度重視疫情衝擊下各類微觀市場主體行為模式調整的宏觀經濟後果,特別是居民消費行為和企業投資行為的過度“保守化”傾向,不僅導致經濟復甦節奏放緩,也將導致一些傳統政策手段以及預調微調模式的失效,必須要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並且達到一定的力度。
CF40研究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復甦動力能否持續,取決於國內疫情是否能保持在零星偶發的狀態、疫情持續蔓延對全球經濟將造成多大的衝擊及其持續多長時間、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傳導機制是否順暢等三方面因素。
在他看來,國內疫情防控方面,從目前看,雖然面臨較大壓力,但總體上仍然控制得較好。在此基礎上,中國生產秩序已經基本恢復正常,各類消費、投資需求已經陸續啓動。
近期主管部門放開了跨省遊的限制,也是在疫情總體控制基礎上才推出的。但國外疫情形勢仍然嚴峻,防控疫情輸入仍然是後續的重要工作。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方面,雖然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但是二季度中國的出口仍然體現出了很強的韌性,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所佔份額大幅上升、並達到了歷史高點。這種韌性在下半年有望繼續保持。
但是疫情之下,全球市場萎縮速度較快,WTO預計全年世界貿易增速將縮水18.5%。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中國出口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保持在歷史高位,也可能會面臨較大壓力。因此仍然要將總需求的重心放在國內。
國內宏觀調控力度等方面,徐奇淵認為,雖然二季度經濟增速超出市場預期,但是國內宏觀調控政策不宜在邊際上收緊,需要繼續維持、甚至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原因有二:
一是,6月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的5.7%。 按中國城市就業人口的總體規模來計算,調查失業率的0.1個百分點就對應400多萬人的就業。目前失業率較疫情衝擊之前仍然高出了0.5個百分點。而且調查失業率還無法覆蓋全部的就業狀況,尤其是流動就業人口。
二是,下半年中國外部經濟環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上年初以來受到疫情衝擊的心理陰影尚未完全散去,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缺乏很強的信心進行中長期投資。 在這方面,製造業投資持續為負增長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因此,宏觀調控需要繼續維持、甚至加大力度,緩和不確定性預期、提振實體經濟信心,為生產秩序的可持續復甦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