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二次混改,張玉良“到位”
樂居財經 黃冬豔 發自上海
五年前,上海國資領域最大規模的一場混改,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混改背後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正是彼時的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他也因此被譽為混改先行者。
這次混改直接推動了綠地控股(SH:600606)上市。如今,上市五年後,綠地又迎來二次混改。
這次混改的推動者依然是張玉良。
按照綠地控股7月26日公告,其股東上海地產及上海城投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轉讓合計不超過綠地控股總股本的17.5%。
最終17.5%股份會花落誰家,尚未確定,外界曾猜測大概率會是金融資本。但據稱,綠地方面希望引進的新股東不只是財務投資角色,更重要的是能與其產業和公司發展形成互補。綠地將之稱為“新實力投資者”。
不論“新實力投資者”是誰,綠地控股都已站上在新起點。
150億再引“金主”
據公告的披露,此次上海地產及上海城投轉讓的綠地控股共計17.5%股份,價格將以兩個方面為參考,一是7月27日前30個交易日的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 ,二是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每股淨資產值,具體價格將不低於上述兩項中的較高者。
樂居財經獲悉,截止2019年末,綠地控股每股淨資產為6.32元。
股價方面,5、6月份綠地控股股價基本在5.3元/股上下浮動,6月30日開始則以接近漲停板的態勢出現連續幾日的大漲,股價在波動中增加到9元/股以上,但在7月10日後又開始下滑到7.5元/股左右。
此次引資計劃公佈後,綠地控股停牌5日,停牌前股價為7.69元/股,7月27日當天復牌經歷了較大的波動,開盤後半個小時內最高跌幅就超過了8%,隨後股價有所拉昇,截止收盤報7.51元/股,跌幅2.34%。
綠地控股目前總股本約為121.68億,17.5%的股份約為21.294億股,若按7元/股左右的價格算,此次引入投資者,涉資將高達150億元左右。
目前外界對這150億的“金主”猜測紛紛,有媒體報道曾稱綠地想找一家金融類央企,也有媒從綠地方面獲得的信息是,更希望能與公司及產業發展形成互補關係,而非簡單的財務投資。
有業內人士以去年底格力的混改為對標案例表示,通過此次國資減持,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綠地不僅可以緩解整體資金、債務壓力,其業務也可以獲得更多新的發展可能性。
綠地混改史
最初的綠地是一家100%的國有企業。
1992年6月,36歲的張玉良辭掉上海市農委住宅辦副主任的工作,拿着從上海市農委、建委籌來的2000萬元資金,帶領十幾個年輕人,成立了綠地開發總公司(綠地集團的前身)。
綠地的第一次股權變更,發生於5年之後。1997年,綠地職工持股會成立,該組織出資3020.43萬元,拿下綠地18.88%股份,綠地從一家國企轉變為股份制企業。
綠地由此形成了國有控股、職工持股的股權結構,從純國有企業變成股份制公司,並在此後十餘年時間裏,開始走出上海、走向全國、多元發展,其職工持股會的持股比例也逐漸增加到了30%以上。
這樣的股權結構一直持續到綠地的第一次混改。2013年,綠地宣佈掛牌出售約20億股的增資擴股,約佔當時綠地總股本的20%。
通過該輪增資擴股,綠地引入了平安、鼎暉等5家戰略投資者,以及共計117.3億元的融資金額,國資在綠地的持股也降至50%以下,職工持股會的持股比例也被稀釋到了29%以下。
時間來到2014年2月,以張玉良為首的43位綠地管理層出資10萬元,成立了上海格林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並通過與職工持股會簽署《吸收合併協議》,前者是為規範綠地職工持股會而專門設立的特殊目的持股主體,最終受益人於後者成員完全一致,享有的綠地股權份額也同樣。
樂居財經瞭解到,此舉之後,上海格林蘭成為新的職工持股平台,上海國資委也放棄了控股權,綠地擁有了符合上市標準的公眾持股比例,也形成了所謂國有資本、員工持股、社會資本的“三足鼎立”股權結構。
當時持股最多的是上海格林蘭(職工持股會),佔總股本28.83%;上海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國企,包括上海地產集團、中星集團、上海城投總公司也各自持有股份,三者持股比例分別為:18.04%、7.63%、20.58%。另外還有其他股東的24.92%。
這樣的結構中,沒有任何一個股東能夠單獨對綠地控股形成控制關係,綠地控股也因此成為沒有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
2015年8月份,張玉良帶領眾多綠地高管敲響了上市的鐘聲,其混改第一階段也隨之結束。當時的綠地,以3000億的總市值,超越當時的萬科及新鴻基,成為國內“地產一哥”。
第一大股東地位加固
如今,綠地的混改方案和過程,依舊是不少國資國企改革參考的樣本。
近幾年該房企也先後以混改、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了原寶鋼建設、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公司以及東航物流、上航國旅等央企和地方國資國企的改革,同時藉此發展其大基建、大健康等業務板塊。
時隔5年,綠地再啓混改,依舊是減少國資持股,戰略引投的模式,引發市場的極大關注。
有分析指出,上海國資此舉或是為了將資金騰挪出來投入其他國資混改,同時加速綠地股權的多元化和資本市場流動性,從而提升市值。
實際上,綠地方面在此之前也已經透露出,藉由混改再度提升公司發展活力和速度。
綠地董事長張玉良曾在今年初與媒體交流時上提到,綠地的股價被嚴重低估,背後除了綠地流動性問題影響,國資持股高達46.8%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樂居財經瞭解到,2015年借殼上市時綠地控股的股價為25元/股,總市值高達3000億,此後一度達到近36元/股,但2016年就開始出現大幅下滑,及至目前總市值僅900餘億。
此外,代表着員工持股平台的第一大股東上海格林蘭
目前綠地控股的股權結構中,單一最大股東是上海格林蘭,其共持有綠地35.45億股份,持股比例為29.13%,其背後是以張玉良等管理層為首的員工持股會。
其次是上海國資委旗下的兩家公司,上海地產持有綠地控股31.42億股,持股比例25.82%,為綠地控股第二大股東;上海城投持有25億股,佔比20.55%,為第三大股東。剩餘社會資本合計持有綠地股份約29.8億股,持股比例為24.5%。
不過,兩者相加股權總佔比46.37%,超過了上海格林蘭。
按照目前的計劃,第二次混改完成後,上海地產及上海城投轉讓17.5%的股份,上海國資委合計持股將下降至28.87%。而單一最大股東依然是上海格林蘭,持股比例為29.13%,且股份高於上海國資委。
這意味着,綠地二次混改後,以張玉良為首的綠地持股會(上海格林蘭)在公司未來發展中的話語權將更大。
從1992年創立綠地,到如今,張玉良已經掌舵綠地28年。熟悉綠地的人都知道,張玉良在綠地,就像格力的董明珠一樣,擁有強勢的決策權。
兩年前,62歲的張玉良,再次連任綠地控股董事長。老當益壯、心懷鴻鵠之志的張玉良,會否繼續謀求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