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是發展“硬支撐”,而資金是項目建設的“血液”,“資金難”歷來是制約項目落地的一個“瓶頸”和“老大難”。
基金跟着項目走圍繞項目轉——5月11日大眾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文章,對濟寧積極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提高基金服務項目的精準度和落地率進行了報道。如,該市專為華勤通力輪胎項目量身定製基金10億元,針對永生重工、盛發焦化兩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設立兩個3億元省項目基金等。再如,他們將“基金找項目”轉變為“基金帶項目”,採取基金招引項目落地、項目依託基金建設的方式,開展市場化“基金招商”等。
破解項目資金難,為濟寧做法點贊!觀察各地發展,項目是個高頻詞。一切圍着項目轉,一切盯着項目幹,但無論多麼前沿或美妙的項目,沒有資金就難以落地。若簽約項目多,資金落實難,所謂“招引”,就可能淪為“紙上黃金”,在建項目也可能“爛尾”。
辦法總比困難多。濟寧“基金跟着項目走圍繞項目轉”,只是我省各地破解項目建設資金難的一個縮影。據報道,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已完成投資項目151個,基金投資182.5億元。各地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管理服務平台項目管理,建立重大項目“白名單”制度,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在有效控制風險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對“白名單”項目保持信貸支持連續性;各級財政部門充分發揮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牽引帶動作用,通過基金設立、基金推介和基金投資,吸引社會資本,有針對性地開展基金與項目對接,實現對“十強”產業項目的重點支持。
一個項目落地的快與慢、好與壞,往往是一個地方資源配置水平的評價標尺,資源配置水平則是一個地方改革水平的體現。希望各地加快推進“要素跟着項目走”改革,推進資金等要素的差異化精準化供給。誰有好項目,資金就向誰傾斜,讓“好馬吃上好料”,“好鋼用到刀刃上”,不讓大項目好項目“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