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基民而言,頻繁交易、“拿不住”基金是他們基金虧損的原因之一。根據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40%以上的基民單隻基金平均持有時長不超過1年。
而我們也通過數據測算告訴大家,持有時間越長,獲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但是,和“拿不住”同樣棘手的,還有“硬扛着不動”。
比起那些喜歡快進快出、頻繁交易的選手,這類基民顯得“非常有耐心”,即使基金虧損也不輕易贖回,反而虧得越多,繼續持有的意志就越堅定。面對長期虧損的基金,即使虧了快50個點,還是面不改色。
為什麼一直虧損卻還是不想賣出?
因為不想面對虧損的事實——只要我不贖,我就還沒輸;因為已經付出了很多金錢及時間成本,不想就這麼算了;因為既然已經虧了這麼多了,再等等説不定有反彈 ……
總而言之,“堅持”不是因為他有多麼看好自己手上的這隻基金,而是因為人性的弱點:虧得太多,放不了手,也不捨得回頭。可是,這種“硬扛”精神並不一定能帶來好結果,死守着業績長期不佳且沒什麼上升空間的基金,可能錯過更多賺錢的機會!
那麼,如何判斷虧損的基金應不應該賣出,有沒有“扛”的價值?對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基金虧損是由客觀因素造成,還是主觀因素導致。
何為客觀因素?
簡單來説,就是市場整體行情不好,或者説正值市場風格輪換,你購買的基金重倉的行業或股票剛好處於低谷期。當你的基金持續虧損時,先看看市場行情如何。
如果發現大家都在跌,或者雖然整體行情還可以,但你的基金重倉的板塊全都跌得厲害,那你的基金出現虧損或是正常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保持耐心。
因為市場風格切換是A股常態,把時間拉長來看,沒有永遠的風口,也沒有永遠的低迷。如果你相信A股市場未來可期,如果你相信行情還沒見頂,那就給自己、給基金一個機會,再等一等。
何為主觀因素?
也就是基金本身出現了一些問題,大部分由於基金經理操作所導致的,所以當你發現這隻基金有且不僅限於以下問題時,就需要小心了:
1、業績長期跑不贏大盤
沒有基金經理能在每個階段都跑贏大盤。在A股行情比較好,對於偏債、低股票倉位的基金,跑輸大盤是正常的現象,對於行業主題基金或是風格鮮明的基金,如果不在風口上,可是會跑輸大盤。但連續三四個季度都跑輸大盤,特別是市場風格輪動到基金持倉風格時,依然沒有超額收益,這樣的基金就要謹慎持有了。
2、頻繁更換基金經理
我們常説,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優質的基金,與其背後優秀的基金經理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對於一隻基金而言,它的基金經理就是其“核心資產”。頻繁更換基金經理的基金就需要引起我們重視,而首先要關注的是換人的原因:
1)績優跳槽:
風格鮮明的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會有其深刻“烙印”,一旦發生變動,對業績影響往往不小。歷史上確實有不少,明星經理離職之後,原管理的基金業績不再出彩的情況。
但並不是每個績優的基金都與其管理者有強關聯。基金經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背後往往有基金公司龐大的投研團隊,因此我們首先還是要評判基金公司的整體投研實力對基金表現的影響。
如果這家基金公司的其他類型基金業績表現都還不錯的話,説明這個公司團隊的投研實力和投資理念,對基金業績影響不小,即使原本的基金經理離職,頂上來的新基金經理或許也不錯,可以繼續保留觀察。
如果這家基金公司的基金只是一強多弱,就表明其整體不具備非常強的投研實力,對基金經理的依賴比較強,這時就應該賣出換基了。
2)業績差被淘汰:
可以淘汰不合格的基金經理,對於基民來説是好事。這種時候,我們可以給新基金經理一個機會,查下這位的歷史業績。
與短期業績相比,近3年、近5年的長期業績通常更能反映基金經理的能力,這也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點。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新任基金經理以往管理的基金類型,術業有專攻,即使以前業績好,如果是從管理股票型基金跨界為管理債券型基金,是否會“水土不服”也很難説。
當然,秉着“不砸自家招牌”的原則,如果一隻基金原本業績不錯,基金公司一般也會讓能力相當的基金經理來接管。
3、重倉股踩雷
對於主動管理類基金而言,面對基金重倉股的調整,我們要評判的並不是這隻股票,而需要觀察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選股能力、應對方式是否符合我們的要求。
一看基金經理的持股集中度,分散投資、持股比例低的基金影響較小。一般來説,有些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是偏愛分散持股,即使前十大重倉股暴雷,該股票的持股比例也僅有2%、3%,對整體淨值的影響不大,而且基金經理也比較容易去調整倉位。
二看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警惕頻繁踩雷的基金經理。A股的踩雷故事太多了,如果基金經理偶爾踩雷可以歸咎為經驗不足,但如果重倉股頻繁暴雷,那可能就是基金經理的選股水平不行,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及時賣出了。
三看基金經理的應對方案,在暴雷以後是及時賣出還是繼續堅定持有?舉個例子,如果某基金的重倉股跌停,基金淨值當天出現波動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沒有波動,基金經理可能已經提前賣出了暴雷股,就更加不用擔心了)。
但之後,基金經理會有兩個選擇,一是把股票賣掉,認賠出局,二是繼續持有,認為股票被市場錯殺。如果下一次當這隻股票反彈、市場進行糾錯時,基金淨值卻沒有出現相應的表現,那就説明了基金經理已經賣出。
4、規模迅速擴張導致策略失效、業績平庸
為什麼規模和業績難以兩全?想要明白這個問題,得先理解基金投資的價值從哪裏來。
主動型基金的投資價值就體現在能夠持續地為投資者創造超額收益。而基金的超額收益水平,實際上就是基金投資策略的執行結果。這裏邊有兩個關鍵變量,投資策略,投資能力(投資能力決定了投資策略的執行結果)。這兩個變量都影響着一隻基金的規模上限。
1)投資策略
基金的投資策略可以類比為一個企業的“賽道”、“商業模式”,基本上決定了一類基金的規模“天花板”。這裏面的原因是:投資策略決定了基金可能會捕捉到什麼樣的投資機會,而投資機會,並不會因為資金規模的增加而增多。所以不同的投資策略,能夠容納的資金規模不同,進而採用該投資策略的一類基金的規模上限也不相同。
舉個例子,打新策略,合適的資金規模可能就是在2-10個億之間。規模過小,不能滿足打新的門檻要求,也沒有足夠資金配置低風險資產來降低組合波動;規模太大,打新的收益就會被大大攤薄,導致策略失效:因為新上市公司就是那麼多,中籤率大概就是那麼多,每隻新股可能賺到的錢的絕對金額,大概也就是那麼多。正是因此,我們看到市場上大多數打新基金以及量化對沖基金的業績都受其規模影響很大。
2)投資能力
如果説投資策略決定了一類基金的規模上限,那投資能力就決定了具體某一隻基金的規模上限。同樣的策略,不同的人來做,結果可能會大大不同,這裏面起作用的就是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舉例來説,採取同樣的“撿煙蒂”投資策略,能力圈小的人,只能在一兩個行業裏找機會,能力圈大的人,卻能夠在全市場找機會,甚至是在全球市場找機會,兩者能抓住的投資機會自然是天壤之別。因此,投資策略類似、投資風格類似的基金經理,由於投資能力的不同,能夠有效管理的基金規模也會有巨大差別。
當基金規模達到了投資策略與投資能力決定的規模“天花板”,規模從持續擴張就可能導致策略失效、業績平庸,買入後可能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高預期。
面對以上這些情況,與其硬扛着不放,不如趁早賣出,轉換成歷史業績優秀、且表現相對穩定的基金,或者簡單透明的指數基金。不要等到泥足深陷,虧得越多,就越捨不得抽身。
最後總結來看,無論是追漲殺跌,還是硬扛不賣,都逃不開“人性”二字。
初遇風險時,迅速撤離,在深陷其中時,又覺得再堅持一下,可能還有迴轉的餘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減少損失。可投資往往都是逆人性的,想要在投資中獲得超額收益,理智分析、靈活應變比跟着感覺走靠譜得多。
所以,你知道什麼時候該扛,什麼時候該撤了嗎?
(文章整理自融通基金、中泰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