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可逃!通脹浪潮席捲亞洲
隨着亞洲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全球目前正面臨一場同時爆發的通脹,而就在幾個月前,亞洲地區似乎還沒有出現困擾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的通脹熱潮。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亞洲地區國家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和韓國的通脹數據最近均高於預期。出於對通脹的擔憂,新西蘭週三升息幅度為22年來最大水平。而不斷上升的製造成本表明最糟糕的情況還沒有到來。
市場已開始消化通脹預期上升,亞洲許多國家央行採取更激進行動的影響。這開始反映出類似美國的通脹上漲趨勢。週二公佈的數據顯示,3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出現1981年以來的最大漲幅,給美聯儲帶來了新的應對壓力。
以韓國為首的亞洲地區政府債券收益率今年一直在上升,新興亞洲總回報指數下跌2.6%,為2013年以來的最差表現。這表明,隨着資本撤離該地區,一些央行將提高利率以減緩通脹並支撐本國貨幣。
亞洲通脹趨勢的轉折點是俄烏衝突,這場衝突引發了大宗商品市場的動盪。這推高了能源和燃料價格,並威脅到世界最大消費地區的糧食供應。不斷上漲的化肥和運輸成本也在影響全球糧食價格,使其達到創紀錄的複合價格。
亞洲開發銀行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預計將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今年的通脹率上升1個百分點,至3.7%。雖然這一利率水平與美國相比相對温和,但它正迫使政策制定者轉移關注點,並令一些投資者感到不安。
根據澳新銀行集團的數據,上月亞洲新興市場(不包括中國)淨流出223億美元投資,這是自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拋售。
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印度正感受到食品和能源的短缺。印度央行的反應體現了亞洲日益增長的壓力。印度央行行長Shaktikanta Das上週提到,自2月底以來,宏觀經濟和通脹前景出現了“結構性轉變”。俄烏衝突“顛覆了”此前有關今年價格壓力有所緩解的説法。
Das説:“在我們的優先順序中,我們現在把控制通脹置於經濟增長之上。”
日本央行的基準指數——不包括新鮮食品在內的日本2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上漲0.6%,為兩年來最快增速,增長主要受能源成本的推動。
韓國和新加坡央行本週也將舉行利率會議,經濟學家對首爾央行再次加息的前景存在分歧,而新加坡央行預計將收緊政策,以遏制輸入性通脹,尤其是能源通脹。
匯豐稱,儘管亞洲地區是淨出口國,但食品對亞洲各國央行構成了最大的通脹風險。此外,隨着製造商的投入成本繼續攀升,消費者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上漲。
雖然出廠價和消費者成本之間的相關性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為一些企業會消化這些費用,或者匯率會減輕衝擊,但澳新銀行和野村控股的分析師認為,通脹還會加劇。
澳新銀經濟學家Krystal Tan表示“目前PPI和CPI之間的差距異常大。”他指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支付的價格。“在我看來,這表明,隨着生產者開始將更多的高投入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正在形成的巨大價格壓力最終將轉移給消費者。”
Bloomberg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Chang Shu表示,“未來幾個月,亞洲供應鏈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加劇人們對全球通脹的擔憂。俄烏衝突推高了燃油價格,亞洲最大的港口面臨着新冠疫情防疫措施的封鎖。這些數據並不都指向一個方向,但大宗商品成本上升和交貨時間延長表明,混亂局面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