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在本月啓動,開展上線交易。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今天(7月14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啓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温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那麼,碳交易和普通百姓有何關係?
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曾表示,從實踐來看,碳市場的探索可以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企業減排效能好的,可能有多的碳交易配額,企業減排效能比較差的配額就不夠,多的賣出,少的要買入。在買入過程中,如果碳的價格對企業來説不划算,只有採取措施把企業的碳排放的量給降下來。所以通過這個機制,低碳的制度體系就可以在運行過程中得到逐漸落實。
北京科技大學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潘崇超稱,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實現低成本碳減排的關鍵。眼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通過為碳排放設定價格,短期增加了低效率企業的成本,為高效清潔企業提供了激勵機制。長期來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會影響未來的投資方向,讓長期的投資更傾向於清潔低碳,最終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碳市場與企業的利潤直接相關,企業需要加強對碳交易的認知,加強對碳資產的管理,企業內部可以設專崗專責,建立內部碳排放統計核算、碳資產管理等內部管理制度和數據平台,讓碳排放看得見、算得清、管得着、減得起。”潘崇超説。
對企業來説,碳市場有助於其優化經營決策,促進升級和轉型,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促進企業的低碳發展。那麼,碳市場和百姓生活有關係嗎?潘崇超表示,依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重點排放單位及符合交易規則規定的機構和個人,均可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其次,個人也可以通過碳普惠間接參與碳交易。
碳交易的覆蓋範圍基本是一定規模以上的碳排放點源,對於中小企業和個人活動的碳排放難以覆蓋,但碳普惠可以做有效的補充,引導低碳行為活動。因為碳普惠制是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賦予一定價值,並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
此外,碳交易市場對於從業者有着顯著的直接影響。碳的定價機制帶來的相應工業材料價格的變動,也會對個人生活的成本帶來影響,如普及電價分時計價等政策,同時會使行業結構產生重大變化,如產生碳核查員、碳會計師等大量新職業。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