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裏提到過,我把選股分成“自外而內”和“自內而外”兩種模式,前者是根據市場的趨勢來確定投資方向,然後進行針對性研究,建立買入和持有策略;而後者則是根據自己固有的能力圈,通過研究和學習,不斷向外擴展,期間不管一個企業多好,只要不是自己真看懂了,就不會去嘗試。
大多數人剛入股市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是從“自外而內”模式開始的,聽消息、看新聞、讀分析報告、跟蹤盤面熱點,總有途徑讓我們發現那些“牛股”,事實上對很多資深股民來説,這種模式仍然是主要的選股方法。後面賺了錢,會歸功於自己判斷正確,研究深入;即便是後面虧了錢,很多人也歸咎為沒能在高位減倉,而不認為當初買入有什麼問題,畢竟前面漲了那麼多。
我也是從“自外而內”模式開始投資的,並且持續了整整6年。由於我是在黃金市場入市,開始交易的時候,對於標的的真實價值只有主觀理解,過了一年多才知道自己買進賣出的是什麼,那根本不是我們見慣了的金子,而是一種貨幣工具。
之後開始正式做股票的時候(在此之前,我做了兩年模擬盤),雖然我買入的第一隻股票,是我最熟悉的萬科,但那更多是對行業的一種尊重,只是一種本能,還談不上能力圈的概念。好在我當時已經工作了十幾年,知道一個企業賺錢有多麼不容易,從骨子裏就不相信那些概念和題材。後面懵懵懂懂地在市場裏沉浮了5年,雖然沒賺到什麼錢,但也沒踩過雷。
到了2014年,我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能力圈概念,換句話説就是知道自己什麼不能做了。我把那些現在都已經記不住名字的股票全都拋掉了,倉裏面主要就是保險、銀行、家電等幾個行業的龍頭企業。2015年上半年,原來的習慣還是沒有完全去除,也跟着市場的熱點買過東方財富、樂視網等超級牛股,天生的恐高症雖然沒能抵擋住爆發性收益的誘惑,但也沒敢重倉,就當在澳門下了點小賭注,並且在5月底大幅減倉的時候全都賣掉了。
2015年6、7月份的股災1,我是成功避開的,由於主要持倉的都是銀行股,又在7月份不斷買入,賬户還創了新高。可後面的迭代股災我還是沒完全躲過,原本賺了兩倍的收益縮水成一倍。要不是熔斷出現在2016年元旦後,當年收益還會大幅下降。
到了2016年中旬的時候,2015年的超級牛股們,大多已經跌得慘不忍睹,身邊在股市裏虧錢的故事也不斷傳來,加上一年來的切身感受,我終於徹底成為了一個“自內而外”的投資者。我的能力圈,就是以我最熟悉的房地產為原點,不斷向外擴展的同心圓。銀行、保險、家電等行業的景氣度,都與房地產有直接關聯,白酒則是與我在地產圈裏的切身感受密不可分(白酒是地產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為直接受傷者,朱酒這個名字就來自於“誅滅酒族”),很多不同板塊的投資邏輯,我通過地產連結在了一起,這是構成我能力圈的基本因素。
由於宏觀調控的作用,我從2010年到2016年之間都沒有買入地產股,2017年買融創中國才把這個能力圈的原點補齊了。之後3年,我買入的股票,基本上都是銀行、保險、白酒、家電、券商等在我的能力圈範圍內的。對於一些看好的行業或者股票,我至少要在買入前研究、觀察、跟蹤3年,建倉的時候也只會從很小的倉位開始。
2018年,我踩了一個入市以來最大的雷,那就是萬達電影,由於長期停牌,恢復交易後萬達電影連續出現了4個跌停,第5天還以接近9%的幅度低開。實際上,我在2017年6月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破位止損的準備,但不成想併購交易會導致長達一年零4個月的停牌,開盤就是跌停,根本沒有止損的機會。好在萬達電影當時還沒正式列入我的能力圈,仍處於觀測階段,跌幅很大,損失不多。
但這更加堅定了我緊守能力圈的態度,後來有人問我是否可以買入某隻股票的時候,我會反問他:“如果這隻股票一週內下跌20%,你是否還會繼續買入?越跌越開心的股票你就買,否則就要慎重。”這都是血的教訓換來的!
我現在在做職業投資,其實對於銀行、保險、地產、家電這些企業,我平時看的並不多,基本上都是沒有賣出時間表地持有。我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學習那些我認為自己有可能看得懂的行業和企業,“有可能看得懂”這幾個字很關鍵,我從來沒想過去研究醫藥、科技類的企業,對一個文科生來説,這個跨度有些大,那些生產“我能看得懂的產品”的企業,才是我關注的重點。
這兩年,我開始買入牧原股份,是因為它在圈地運動上的邏輯和地產開發非常相似;我開始買入騰訊控股,除了用過20年騰訊的產品外,決定性因素,是我判斷騰訊的金融科技已經進入到了全面收穫期,與銀行的基因重疊了。
一點點去擴大能力圈,出圈不做,很多時候會被人認為食古不化,能賺的錢為什麼不賺?如果我只是來股市碰碰手氣的人,我會什麼錢都賺的,但我想在這裏長期生存下去,想幾十年後還能繼續留在這個市場中,那麼對我來説,原則比賺錢更重要。
沒有原則,賺的錢很快就會還給市場,有了原則,該賺的錢就在那裏等着我,時機到了自然會進入我的賬户。當然,守住能力圈並不意味着一成不變,我們都需要擁抱時代,這與原則並不違背,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是兩個字——“學習”,我還在學習,一直都在學習。
@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