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從對高碳行業大規模投資,向低碳、可持續發展轉型,這對於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行動並走在了前列。“十四五”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加快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讓中國更加堅定地走上生態文明之路。
作 者
◇ 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和環境研究所主席,經濟學教授
◇ 齊曄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去年,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啓經濟方面成績斐然,成為世界經濟的復甦的“領頭羊”。現在中國正面臨一個重要的機遇期,向全世界展示,如何朝着更可持續、更具韌性的經濟增長轉型——尤其是在城市。
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2.3%。儘管這與前幾年的增長率相比大幅度下降,但是與其它許多國家,包括髮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情況相比,已經是很好的表現了。尤其是在2020年四季度,中國GDP增長了6.5%,高於2019年全年增長率。
但去年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負面影響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續增加。去年中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消耗量分別增加了0.6%、3.3%和7.2%。
這提醒我們,在通往生態文明的道路上仍會面臨不小的挑戰。
圖片來源:東方IC
近幾十年來,經濟增長幫助數億中國人脱貧,帶動了全國各地生活水平提升。這一經濟奇蹟之所以出現,主要是由於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農民工進城就業。
但是這種城市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污染、浪費和效率低下。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中心、更高質量的城市經濟增長提供了機會。
在中國的許多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不斷擴張,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向外擴張來增加收入,例如賣地收入。
這種發展模式的代價,是犧牲了周邊農村耕地、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因為許多工人的通勤時間延長,能源和化石燃料的消耗增加,也構成了效率低下和污染嚴重的問題。
圖片來源:東方IC
城市轉型聯盟 (Coalition for Urban Transitions) 近期研究指出,中國未來應重點發展“CCC城市”,即生態良好 (Clean),規模緊湊 (Compact),彼此緊密相連 (Connected) 的中小城市,在這樣的城市裏,交通更便利,空氣更清潔,工作更高效。
隨着對高碳行業的大規模投資漸行漸遠,中國迫切需要這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更有效的空間規劃政策,以及能源、建築、材料和運輸部門的改革將為這種發展模式提供支撐。
中國的一些城市已經在清潔能源、高效資源利用和科技、金融、政策創新的驅動下,開始向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轉型。
深圳就是一個積極實踐低碳發展、產業綠色轉型的例子。相比狹隘的專注於增長速度,深圳以創新和工業現代化為核心,更注重經濟發展質量。深圳碳市場於2013年6月啓動,是全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深圳市還計劃在2022年實現碳排放達峯。
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提升了深圳的國內國際競爭力,這個寶貴案例值得中國其他城市借鑑。
圖片來源:東方IC
中國擁有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佔據主導地位,這意味着中國未來在全世界,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將發揮尤為重要的作用。
城市可持續發展對於實現中國的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在去年9月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也就是説,中國將努力用30年時間,從碳達峯走到碳中和,比其他國家計劃用時短得多。
例如,英國早在1972年就已實現本土碳排放達峯,而它計劃的碳中和時間為2050年。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十四五”時期,應加快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中國在經濟振興的同時,穩步走上生態文明的道路。
比如説,如果中國很多城市的碳排放能夠在“十四五”期間,也就是2025年之前達峯,那麼中國整體碳達峯時間可能提前到2025年,這樣就為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留出了更多時間。
再比如説,如果中國在更新後的《巴黎協定》國家自主貢獻承諾中包含2025年碳排放達峯的目標,那麼就可能對美國政府造成壓力,作為回應,美國也不得不作出更大的承諾。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中美攜手領導全球碳減排行動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聯合國近期發佈報告稱,全球氣候變化峯會將於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目前已有部分國家提交了更新後的碳排放計劃,但這些計劃仍無法實現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在過去的一年裏,氣候變化帶來的持續影響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包括森林大火、洪水和風暴,2020年還是歐洲和亞洲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最重要的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將展示世界將如何受益於中國的國際領導力,來共同應對疫情、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威脅。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Cleaner city leader"
責編 | 劉夏
編輯 | 張釗侯怡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