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
高速運轉的服務器、晝夜不停的數據中心、迅捷通暢的網絡傳輸……如果從用電量來看行業景氣度,互聯網數據服務無疑是一股極具成長性的力量。今年5月,我國互聯網數據服務用電量增速達到52.7%,崛起為新的“用電大户”。這背後,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風生水起、加速推進,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數字圖景”。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互聯網數據服務(含數據中心業務、雲計算業務)實現收入116.2億元,同比增長25.6%。在“互聯網 ”深入推進和各行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拉動下,作為關鍵應用基礎設施的互聯網數據中心、雲服務、雲存儲等業務,正在實現驚豔世人的快速增長。傳統產業“擁抱”大數據、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數據驅動下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數據這座巨大“礦藏”已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
數據是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具有許多獨特的屬性。比如,數據總量趨近於無限,快速增長的數據資源藴含着巨大價值;數據又極具流動性,複製使用的邊際成本很低,使用過程中數據非但不會被消耗,反而能產生更多數據;作為基礎性資源,數據還能大幅提升其他要素的生產效率,快速釋放數據紅利,為數字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當下,數據所引發的生產要素變革,重塑着我們的生產、需求、供應、消費乃至社會的組織運行方式。拿就業來説,時下熱門的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直播銷售員等新職業,就是由數據催生而來的。數據支撐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帶動實現從“找政府辦事”向“政府主動服務”的轉變,成為撬動社會治理精細化、現代化的有力槓桿。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與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緊密相關。今年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支撐作用,成為數字化治理的一次生動實踐。從做好疫情防控到加快復工復產,數字化工具為市場主體抵禦疫情衝擊提供了強大助力。不少企業把傳統的線下業務“搬”到了線上,充分利用數據要素實現“停工不停業、停業不停服”。有的企業挖掘數據要素潛力,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在為自身發展“蓄能”的同時,也為經濟轉型升級樹立起風向標。
也應看到,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的地位日益凸顯,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數據確權、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流通管控、共享開放等許多問題,持續引發市場主體和技術研發者的關注。我們既需要鼓勵技術創新、商業探索,也需要超前規劃、完善法治、更新治理;既需要從實踐層面推動創新發展、迭代發展,也需要從認識層面破除傳統依賴、搭建新理論和新方法。抓住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因應好大數據發展在法律、安全、治理等多方面挑戰,才能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關於經濟規律的研究表明,每一次經濟形態的重大變革,必然催生也必須依賴新的生產要素。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和新引擎。隨着越來越多的生產、生活場景數據化,數據將承擔更多重任,展現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順應潮流用好數據新生產要素和算力新生產力,讓數據要素充分流動、數據活力得到激發,中國經濟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藍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