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資到今年六月份累計同比增速還沒有轉正,但是今年如果中國經濟想有3%的增長,全年的基建投資的增長必須要到兩位數,要到正的10%以上。所以我們預測,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資一定會發力,這個過程中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會雙輪驅動,成為短期內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力量。”
8月10日,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峯會在線舉行。在“AI如何助力新基建”分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在其主旨演講中如是説。
張明強調,新基建應該由市場力量主導,其中既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國有企業,但不應該由政府力量、尤其是地方政府來主導。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最後往往會形成低水平的重複建設,造成資源錯配、資源浪費以及債務風險的上升。在新基建中,應當避免類似“四萬億”的覆轍。
在眾多新基建方向中,張明指出,那些契合了未來中國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助於幫助我們塑造國內經濟大循環和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新基建發展速度會比較快。例如能夠參與未來五到十年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幫助中西部地區補短板等五個方面的新基建,將最有發展前景。
下半年基建投資一定會發力,新一輪都市圈建設加速推進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六月份的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會萎縮4.9%,全球的發達國家普遍會萎縮8%到10%左右,而中國可能是全球大國中唯一一個會獲得正增長的經濟體。”張明表示。
受疫情的影響,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萎縮了6.8%,但是二季度經濟取得了超預期的反彈,達到了3.2%的增長。下半年的經濟會何去何從?張明表示,從消費、進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分別來看,今年下半年消費會回升,但是不能成為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而隨着全球經濟的深度衰退,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進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可能會再度下滑。
投資方面,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分為三大塊,製造業、房地產和基建。因內需、外需都非常低迷,製造業投資的回暖將非常有限,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下,房地產投資的回升也是比較有限的。
“最後就是基建投資了,基建投資到今年六月份累計同比增速還沒有轉負為正,但是今年如果中國經濟想有3%的增長,全年的基建投資的增長必須要到兩位數,要到正的10%以上。”張明表示,“所以我們預測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資一定會發力,這個過程中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會雙輪驅動,成為短期內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力量。”
在分析了短期的宏觀政策之後,張明繼續分析了中期的結構性改革政策。他指出,中央的新提法指出,要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的解讀是:有可能在較長時間裏,內外部環境都不容樂觀。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必須要進一步地強化國內的大市場,挖掘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潛力來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為什麼過去我們的國內大循環沒有做好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保護主義,要素在全國內部的流動也存在很多的障礙。”張明判斷,未來五到十年,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快速推進,背後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都市圈和城市羣的建設。隨着要素加快自由流動和加速聚集,張明表示,中國將至少有南方的粵港澳大灣區、東部的長三角地區、北方的京津冀地區,西部的“成都-重慶-西安三角”以及中部的“鄭州-武漢-合肥三角”等五個地區會獲得快速發展。
新基建可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速,要由市場主導避免“四萬億”覆轍
張明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新基建將有助於通過激發國內的自主創新來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重新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新基建可以提供一個技術創新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的推進,有助於推進國內的自主創新,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勞動增長率和全要素增長率。這正是新基建在保增長之外的第二層含義,就是中期提高潛在增速。
因此,張明認為,新基建確實應該成為國家未來一段時間推動的重點。不過,他也指出,新基建應該由市場力量主導,這其中既包括民營企業,也包括國有企業,但是不應該由政府力量,尤其是地方政府來主導。他表示,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最後往往會形成低水平的重複建設,造成資源錯配、資源浪費以及債務風險的上升。
“我們知道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當時有一輪投資是‘四萬億’,這四萬億下來應該説有比較大的成績,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張明表示,在新基建中,應當避免類似“四萬億”的覆轍。
張明表示,從今年全年來看,整個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至少會超過一個百分點,而單看下半年還會更高。他推測,今年下半年,隨着更大規模的地方專項債的發行,基建投資會有一個明顯的反彈,這裏面傳統基建和新基建都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
新基建要契合中國結構性改革方向,五個方面最被看好
“哪些領域的新基建可能會獲得快速發展呢?張明認為,契合了未來中國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助於幫助塑造國內經濟大循環和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新基建發展速度會比較快。
張明在演講中強調了五類新基建的發展前景:
第一類是能夠參與未來五到十年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就是新的都市圈、城市羣建設的新基建,有可能獲得快速發展。這包括了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新一代通訊,人工智能等基建類型。
第二類,是能夠化解中西部地區發展短板的新基建,將有望獲得新的發展。這兩年的基建投資都喜歡提一個詞,“補短板”。補短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東、中、西部的差距形成了一些基礎設施的瓶頸和短板,需要我們補。
第三類是能夠幫助傳統城市更新換代的新基建,會獲得新的發展。這與智能城市的建設有關,比如説智能停車場,老舊小區改造等新的基建領域。
第四類,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現在中國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保障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因此,能夠幫助中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新基建有望獲得快速發展。比如説像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這樣的新基建,未來也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最後一類,中國技術進步未來會越來越少地依賴外部的後發優勢,更多地要靠內部的自主創新,因此,那些有助於促進中國國內科技基礎應用創新的新基建有望獲得快速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