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資本眼記者 高豔雲 北京報道 銀華基金董事長、中上協並融委執行主任王珠林在近日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與央廣資本眼共同打造的《中上協會客廳》欄目中表示,機構投資者可通過四大手段提升與上市公司之間溝通有效性,一是根據資產規模適度增加人手,強化投研能力;二是提高管理效率,最大可能獲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線上會議、電話訪談等多種現代手段,提高溝通效率;四是主動學習積極投資者,通過參與公司治理降低溝通成本。
上市公司的一方又該如何主動做,才能改善、提升與機構投資者溝通的有效性?王珠林給出了四個建議,一是投資者關係是“一把手工程”,公司董事長必須高度重視;二是建議在公開信息披露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投資者對於事實背後的邏輯需求;三是建議上市公司應當在確保公平對待投資者的前提下,主動披露市場關注的信息;四是關注影響力投資,主動兼顧商業回報和社會效益。
銀華基金董事長、中上協並融委執行主任王珠林
此外,王珠林指出,機構投資者關注和調研大多集中在大市值公司的現象,是階段性的、週期性的,不是持續的、永恆的,機構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公司是動態的。
中小市值公司如何獲得投資者認可?王珠林認為,首先還是要把分內事,也就是主營業務做好,有一個清晰的中長期的業務規劃,堅持做正確的事;其次是要建立規範完整的信息披露和定期交流機制;三是利用上市公司地位,順週期進行併購融資等資本運作。
交流效果不好源於三大因素
有調研結果指出,2021年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上市公司,整體上雙方都覺得交流效果不明顯。原因何在?
王珠林認為,交流效果不好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疫情之下,現場調研的有效時間大為減少;二是調研工具的大規模應用也影響到調研效果和深度;三是由於信息披露的規範性要求越來越完善,上市公司與機構投資者對敏感信息掌握不斷趨嚴。
此外,王珠林在節目現場也指出了交流效果不好的另一個原因,即上市公司數量的大增,已從十年前的2000多家增長到現在4700餘家。
“一個研究員對應調研的上市公司數量是50家 這就需要100個研究員。我們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也是抓住一切能出差的時間窗口,爭取多和上市公司管理層做一些深層次溝通,多調研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動態情況。”王珠林稱。
王珠林指出,線上會議普及率的迅速增加,機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的交流便捷性快速提升,但時間有限、參會者眾多、雙方無法面對面地互動交流,讓人感覺沒那麼透徹、沒那麼“解渴”。雙方覺得效果不明顯,就很容易理解了。
“線上調研跟現場調研,就好比快餐外賣和餐廳現場吃大餐,線上調研交流屬於‘快餐外賣’,則顯得沒有那麼透徹”王珠林打比喻稱。
機構可通過四大手段提升溝通有效性
機構投資者如何改善、提升與上市公司溝通有效性?王珠林指出,從機構投資者角度來看,為了充分保障持有人利益,實踐長期投資、分散投資,也在積極通過多種手段強化調研能力、提升溝通的有效性。
一是根據資產規模適度增加人手,強化投研能力。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末至今,公募基金總規模已經從2.93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5.63萬億元,上市公司家數也已經從2012年的2472家增長到4734家,接近翻倍。
王珠林表示,機構投資者需要根據規模增長配備相應的投研人員,盡力擴大覆蓋面。
二是提高管理效率,最大可能獲取有效信息。
“我們對研究覆蓋的上市公司採取分層管理,根據投資價值的相對高低,將上市公司納入對應的股票庫、債券庫,級別不同對應的持倉比例不同,調研要求也不一樣。”王珠林透露。
三是充分利用線上會議、電話訪談等多種現代手段,提高溝通效率。
王珠林稱,公司在加大信息化投入,通過先進設備、技術手段提高溝通的有效性。
四是主動學習積極投資者,通過參與公司治理降低溝通成本。
王珠林對“積極投資”的概念解釋稱,積極投資是指投資者利用投票、提案、訴訟等方式主動參與和影響公司決策,包括管理層變更、重大投資和公司利益保護等事項,通過參與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來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從而獲得投資收益。
“原來有個説法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際上機構投資者就必須是‘讀萬篇報告,走千家公司’,萬家公司走不過來,那就千家公司。”王珠林稱。
投資者關係管理是上市公司“一把手工程”
作為上市公司的一方,又該如何改善、提升與機構投資者溝通的有效性?王珠林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是投資者關係是“一把手工程”,公司董事長必須高度重視。
“董事長親自參加路演和投資者交流是個態度問題,往往會從源頭上影響最終結果”王珠林指出,現在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路演是由董事長親自帶隊。
二是建議上市公司在公開信息披露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投資者對於事實背後的邏輯需求。
王珠林對上述建議解釋道,材料中儘可能充分地做好分析和解釋,是個事半功倍之舉,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對公司進行投資。
三是建議上市公司應當在確保公平對待投資者的前提下,主動披露市場關注的信息。
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一員,王珠林從自身的角度講到,“包括公司所處行業動態、市場趨勢、業務指標、競爭力挖掘等市場關注信息,應當在信息披露文件以及投資者見面會、業績説明會、戰略發佈會、交易所溝通平台等渠道中完整體現,這也是機構投資者的基本要求和實際需求。”
四是關注影響力投資,主動兼顧商業回報和社會效益。
王珠林表示,上市公司應當關注到已經被資本市場所認同和實踐的影響力投資理念,主動兼顧商業回報和社會效益,避免帶來負面社會和環境影響。
實踐中,機構投資者關注和調研大多集中在大市值公司,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很少被關注,這也是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困擾。
“機構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公司是動態的。大家現在看到的大市值公司門庭若市、小市值公司無人問津的現象,在幾年前是恰恰相反,幾年後也可能會大不相同。”王珠林指出,部分上市公司會有這樣的困惑,很可以理解,但很多上市歷史比較久的上市公司一定清楚,這種現象都是階段性的、週期性的,不是持續的、永恆的。
“人們常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資本市場上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王珠林表示。
當前,為何機構投資者更關注大市值公司?
王珠林認為,一是近期重點行業裏的核心公司,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好的成長性;二是中小企業成長為優秀大公司的比例較低,投資難度大;三是機構投資者出於投研成本考慮,對重點關注公司進行選擇。
王珠林指出,“機構更關注大市值公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未來這些大公司的競爭力或者成長性不如中小公司,那資本市場的天平一定會再次發生週期性的傾斜。
“招商證券統計了過去10年數據,中小市值公司能夠長大的比例僅為約2%,因此要求中小公司投資的選股標準極為苛刻,公司需要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壁壘,才能有望成為被選出的真正優秀的2%公司。”王珠林稱。
王珠林表示,上市公司家數太多,投研人員一家家看精力根本不夠,肯定有所取捨,否則每個人看50家,也要近百名研究員才能全部覆蓋,對於很多中小基金公司來説成本過高。
“根據基金規模的大小,以及在標的買賣過程中的潛在衝擊成本,基金經理也會對市值做相應地考量;小股票流動性也相對大市值公司弱了很多,買賣等操作都很吃力,所以現在很多小公司有時很難進入核心股票池。”王珠林稱。
王珠林指出,從資本市場來看,即使發達的歐美市場,也存在金融學裏經典的“從眾效應”或者叫“羊羣效應”。過去幾年時間裏,部分大公司在股票市場表現很好,就無形中形成了這兩種效應,股票表現越好,關注度越高;表現越不好,關注度越低。
“由此出現中歐副教授黃生所説的惡性循環:沒有分析師跟蹤或機構調研→市場上缺少新信息→交易流動性低→股價上不去→估值提不起來→分析師、機構更不感興趣→交易量再縮小。市值排在最後1000名的上市公司市值佔市場總市值的比例從10%下降到3%,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尾部。”王珠林如是説。
機構投資者對市值大小沒有預設立場
王珠林表示,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已經認識到了市場上這種現象的存在,一直努力強化自身投研力量,不做把自己的投資決策建立在別人的行為基礎上的“羣羊”。
“一是公司較早地加大了一些長期戰略性行業的研究力量配置和精力投入,保持了對‘專精特新’類中小公司的持續研究跟蹤;二是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等各種場合,從產業層面和市場層面充分討論了龍頭股和非龍頭股表現分化可能帶來的機會和風險;三是本着為廣大持有人負責的態度,我們會對不同市值大小的股票抱有相同的重視程度,不會厚此薄彼。”王珠林稱。
“市值”在機構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權重有多大,機構是如何考量的?王珠林認為,機構投資者本身對於股票的市值大小是沒有預設立場。
王珠林解釋其觀點稱,投資人對於股票市值大小的選擇,更多反映的是特定時期的經濟環境、產業環境和資本市場環境的結果,而不是動因。
“歷史上我們也曾經經歷過以小為美的時期,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大市值股票大部分也都是從小市值股票成長起來,當然也仍然存在很多大市值股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少被投資者關注或者投資。”王珠林指出,中小市值股票不受關注這件事本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王珠林表示,無論是哪類基金,機構投資者篩選標的的唯一標準就是投資價值,而一家公司是否具備投資價值和他的市值是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投資標準來進行綜合評估。
中小公司應建立規範的信披交流機制
對於中小公司應該如何破局以獲得機構的關注與認可的問題,王珠林認為,首先還是要把分內事,也就是主營業務做好,有一個清晰的中長期的業務規劃,堅持做正確的事;其次是要建立規範完整的信息披露和定期交流機制;最後是利用上市公司地位,順週期進行併購融資等資本運作。
“公司更加需要把行業和公司的經營狀況、戰略規劃、未來前景等信息完整地傳遞給投資者。”王珠林指出,機構投資者特別需要通過這些場合來增加對新公司、新產業的瞭解,進而增進彼此信任的機會。
王珠林表示,上市公司股價始終會上下波動,而市值不同時會有不同的資本模式,實現公司整體價值和長期利益最大化。
“我相信只要做好這幾點,‘酒香引得賓客來’,好的公司自然會得到投資者的認可。我們不建議中小市值公司過多把注意力放在獲得投資者認可、忽視了腳踏實地的業務經營。此類公司即使通過概念炒作、蹭熱度等手段在短期獲得市場的大量關注,而一旦潮水退去,股價迴歸原點,廣大中小投資者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長期看效果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王珠林稱。
此外,這樣一個話題也引起了王珠林的關注,即經常會有個人投資者有疑慮,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交流,都聊什麼?是不是聊了很多普通投資者不知道的“內幕信息”?基金公司是不是就是傳説中的“莊家”?
王珠林表示,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的交流溝通,有一條基本底線,就是基於公開信息。調研不是去打聽消息,而是去理解行業和公司運行發展的真實邏輯。
“投資的核心能力在於預判未來,而總結過去恰恰是我們預判未來的必經之路。” 王珠林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