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今年股市的主線是順週期,那麼到底誰才是今年真正的週期之王?
昨晚,中遠海控一紙季度預告一出,毫無懸念地奠定牛年週期之王的地位:
預告顯示,中遠海控一季度爆賺154.5億元,相當於日均淨賺6噸人民幣,與之相比,去年同期僅為2.9億元,利潤同比暴增52倍,太炸裂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遠海控已經在雪球站內被熱議了幾個月,不斷有球友們“按壞”計算器精準算出中遠海控的業績,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各大機構卻不斷給出看空研報,多空分歧極大,股價走勢也起起伏伏。
直到一季度預告公佈,中遠海控A股暴力一字板,H股最高漲幅30%,一切爭議都塵埃落定,球友點評道:
這是散户的大勝利!
01
週期之王誕生!
一季度業績預增52倍
昨日晚間,中遠海控披露業績預告:2021年一季度,公司實現量價齊升,預計盈利154.5億元。
公司在一季報中指出,報告期內,集裝箱航運市場持續向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值為1960.99點,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113.33%,與上一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長53.8%
單季度154.5億元的盈利對中遠海控來説是怎樣的業績水平?
上年同期,公司淨利潤約為2.92億元,也就是説,今年單季度業績同比增幅高達約52倍。
此外,在公司2020年全年業績大幅增長的情況下,中遠海控一季度淨利仍遠超去年99.3億元的盈利水平。
在全球集運行業“缺箱少櫃”的背景下,中遠海控的集裝箱航運業務去年穩步增長。2020年,中遠海控實現淨利潤將近百億元,同比增長近47%。其中,集裝箱航運業務收入約1660億元,同比增長約15%。
目前,中遠海控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遠海集和間接控股子公司東方海外運營集裝箱船隊,經營國際、國內海上集裝箱運輸服務及相關業務。截至去年年底,中遠海控共經營278條國際航線(含國際支線)、54條中國沿海航線及80條珠江三角洲和長江支線,所經營的船隊在全球約105個國家和地區的352個港口均有掛靠。Alphaliner數據顯示,公司集裝箱船隊規模排名居世界第三。
拉長時間線來看,航運業為週期性航運,年度業績波動較大。如中遠海控近5年(2016年至2020年)的年度淨利分別為-99.06億元、26.62億元、12.30億元、67.64億元、99.27億元。
02
散户的大勝利!
那些堅持按計算器的球友們
2020年7月21日,知名週期股研究達人@潤哥發帖稱:中遠海控,短期看是煙蒂股,長期看是週期反轉股。
在文中,@潤哥表示,週期股同非週期的不同在於週期股是有周期的,要在行業低谷買入靜靜等待週期股的行業翻轉時期。一個公司到了行業的發展的頂部和底部,分析結果也是不同的。我就按照當前行業低谷對中遠海控進行分析。
行業谷底,對上游造船廠,大多造船廠已經生意蕭條,按照打折價賣船,所以中遠對上游有定價權。下游,全球四大航運公司,市場佔有率為58%,形成了自然壟斷護城河,這樣的佔有率讓我想起了四大鐵礦對鐵礦石的價格操縱,在行業低迷期,一致保運價,減運力,掌握有定價權。
競爭者,通過10年行業低迷期激烈競爭,中遠佔全球12.5%的市場份額,前十大航運公司掌握83%的市場份額,尾部公司已經無力追趕頭部公司,這是一個有護城河的公司。
估值上,每股含有現金1.28元,現金較為充沛,股價2.87港元,市淨率0.89,低估明顯,下跌空間很小。至於替代品,目前沒有,航運是最廉價的運輸模式,看不到替代品。
因此,中遠海控,短期看是煙蒂股,長期看是週期反轉股。
2020年8月16日,球友@紅領巾傳奇發出他關於中遠海控的第三個長貼《one piece》,在封面圖上寫着,“一年400億的海控是真實存在的!”
在文中,@紅領巾傳奇表示,很多人還不瞭解海控利潤的彈性?我來通俗易懂的講一講吧,過去三年集運的平均運價都在海控的盈虧線附近而已,海控2019年外貿貨運量是2000萬個20英尺的標準集裝箱,我們假設所有航線運價的平均800美金一個集裝箱是海控的盈虧線(海控實際盈虧線肯定比800低),那麼在盈虧線之上,運價每上漲100美金一個集裝箱,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部分就是利潤,簡單乘一下是20億美金呀....這就是海控的利潤彈性,就是我所説的運價每上漲10%,海控利潤增加100億。
這個帖子如平地驚雷,再次炸開了雪球關於中遠海控的激烈討論。
2020年9月14日,球友@張平原發帖稱:加倉中遠海控,加倉理由:
1、近期以美東航線為代表的集運價格出現罕見大漲,海控的業績增長確定性高
2、集運業經歷了十幾年的蕭條,慘烈的競爭使剩下的玩家都是巨無霸,集運業進入寡頭競爭階段。寡頭們容易達成默契,競爭的強度會下降。短期內集運運力不會有大的增長。
另外還有舊船到了一定年限就要拆解、2030年船的碳排放要下降30%等因素也導致新運力的增長緩慢。
3、需求端長期看,全球的航運量持續增長。雖然短期內有疫情、貿易戰等因素的干擾,我相信5年、10年後看,這些都會是人類航運史上的小波瀾。
3月18日,球友@Morrowind1223發帖《中遠海控,最後按一次計算器》,在文中,@Morrowind1223測算中遠海控全年業績在500億左右:
假設1600是全年ccfi的平均價格,那麼相對於19年的823,增長777,對應全年業績增長388.5億,19年全年業績為15.8億,對應21年全年業績在404億。如果按照20年的情況估算,ccfi增長為617,對應全年業績增長308.5億,20年全年業績在96億,對應21年全年業績為404.5億。
ps:以上21年的全年業績彈性測算屬於保守估計,因為假定的是全年ccfi的全年平均價格在1600,由於第一季度已經到了1900,後面ccfi需要在長達一個季度跌破1300的情況下全年ccfi均價才會在1600。如果全年ccfi平均價格為1800,那麼中遠全年的業績彈性相對於21年應該是817*0.5=408,全年業績在500億左右。
昨晚業績公佈後,其發帖稱,“對不起,我保守了,我1季報按出的業績上限也才145億。”
除了以上幾位球友,還有@Bigpendan等眾多球友貢獻自己的觀點,按着自己的計算器,可以説這一次堅守,是散户實至名歸的一次大勝利。
03
中遠海控改革史:
前身是中國遠洋
中遠海控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遠洋,中國遠洋成立於2005年3月3日;2005年6月30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2007年6月26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公司在 2016 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中國遠洋剝離幹散貨、海運租賃等業務,整合中遠、中海集團旗下集裝箱航運和碼頭資產,資產重組後改名為中遠海控。
2018 年,公司聯合上港集團收購東方海外。
經歷兩次資產重組之後,中遠海控主營業務主要分為集運業務(營收佔比達 94%,行業重資產特性明顯,毛利率較低)和碼頭業務(營收佔比達 6%,碼頭業務經營風險較小,盈利水平較高,毛利率穩定)。
集運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核心業務,目前中遠海控運力份額為全球第三。截止 2019 年底,公司總運力規模(297 萬標箱)位居全球第三,市佔率 12.4%。重組之後盈利能力得到提升,由連年虧損轉向盈利。
目前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擁有中遠海控 46.22%股權,中遠海控旗下主要分為三個經營主體:
1)全資子公司中遠海運集運,經營集運業務;
2)控股子公司東方海外國際(擁有 75%的股權),經營集運業務;
3)控股子公司中遠海運港口(擁有 48.84%的股權),經營港口業務。
由於公司所處的行業週期性較強,所以該公司的業績波動十分明顯:
2008 年-2009 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機,集運需求出現斷崖式下跌,2009 年公司扣非利潤為虧損 119 億元。
2011-2016 年集運、幹散貨運輸行業總體供給明顯過剩,運價持續低迷,公司業績不佳,扣非利潤連年虧損。
2017 年後,公司進行戰略轉型,剝離幹散貨以及航運租賃、金額等業務,並充分整合集運以及碼頭資產,此時行業運力供給明顯過剩現象逐步緩解,運價有所回升,公司業績轉正。
2018 年-2019 年,公司通過收購東方海外,集運業務運力規模、運營效益得到提升,業績維持盈利。
2020 年集運運價在出現短期下跌後持續走高,供不應求推升集運運價持續上漲。據公司業績快報,2020 年公司營收達到 1713 億元,同比增長 13.4%,歸母淨利潤達 99.3 億元,實現同比大幅增長(46.8%)。
04
機構最新觀點也來了…
對於這份堪稱驚豔的一季報,各大機構給出了最新觀點:
中金認為中遠海控一季度業績主要受運價帶動,收入端超預期,彰顯公司盈利彈性;根據公司公告,一季度集運市場繼續向好,公司實現量價齊升;二季度盈利確定性高,並上調2021/22 年盈利預測 71%、28%至 405 億元、202 億元,H股目標價提升29%至16.75港元。
中信認為考慮到新的年度合同價格同比翻倍、新的年度合同價Q2開始執行、Q2集運行業料逐步走出淡季,預計Q2公司業績表現或不弱於Q1,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市值上調至2500億元。
興業證券表示:審慎增持。短期看,如果海外疫情得到控制,供應鏈逐步恢復正常,目前極高的運價水平難以長時間維持,2021 年集運市場可能呈現前高後低的走勢,但總體仍將處於較好水平。中長期看,若新船訂單量能保持在理性水平,行業供給增速將趨緩,同時集中度提升帶來市場結構改善,在需求正常的情況下,行業中長期趨勢向上。公司是國內唯一從事全球性集裝箱海運的企業,運力規模全球第三,中長期發展前景向好,建議投資者擇機配置,維持公司“審慎增持”評級。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大局已定,順週期行情仍處上半場,很多優質先進製造企業尚未被合理定價。為此,@天弘基金 出品天弘先進製造混合(A類011851 C類011852) 。該基金將於4月1日-4月16日發行,圍繞先進製造領域深耕細作。擬任基金經理谷琦彬先生現任天弘製造組組長,長期專注聚焦製造領域研究,擅長左側挖掘牛股。(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