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這個行業,和很多行業不一樣。比如説下圍棋,也很容易學會,但沒有普通的一個圍棋愛好者會去挑戰柯潔。但投資不一樣。很多業餘投資者都會去挑戰職業基金經理,主要原因是投資和圍棋一樣易學難精。它的規則也和圍棋一樣簡單明瞭,但不同的是你和職業選手下圍棋,絕無勝一盤的可能。但投資不一樣,你會很容易的在短期內超過一些職業基金經理。正因為如此,就給人一種錯覺,似乎普通人會很容易的戰勝職業選手,戰勝市場。
每次牛市,很多初入市的普通投資者,或許是因為運氣,或許是因為槓桿,賺的盆滿缽滿,結果錯把牛市當常態,或者趾高氣揚的看不起職業基金經理,或者覺得老闆剝削了他不如自己去做職業投資。但一個牛熊週期下來,除了少數人確實獲得了不錯的收益外,大部分人可能還是坐了一次過山車,甚至還出現虧損。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説,股市為什麼這樣難賺錢呢?這裏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我們先説外部原因。拿滬深300指數和標普500指數相比,2004年12月31日到2020年12月7日將近16年,滬深300指數漲了402.22%,而同期標普500漲了204.64%。
但是實際情況沒有那麼樂觀,因為絕大部分投資者都不是一直持有了16年滬深300指數,那麼在這16年裏任意時間買入滬深300指數,分別持有一週、一月、三月、半年、一年、兩年、直到七年,情況會如何呢?
殘酷的數據告訴我們,如果持有兩年以下的,勝率從來沒有超過55%的,即使到了七年,滬深300的勝率也只有84.68%,而同期標普500的勝率高達93.88%,持有兩年,滬深300的勝率只有50.30%、而標普500的勝率高達85.85%。再加上各種追漲殺跌,實際上確實會出現七輸二平一贏的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長期的收益率是滬深300高,但勝率又比標普500低?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仔細看了對應的平均收益,才發現了問題所在,以平均持有2年為例。雖然標普500的勝率遠遠高於滬深300,但期間標普500的平均收益率只有16.06%,而滬深300則高達32.90%。幾乎高了一倍。
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相比較美國的股市,我們的A股具有多數人虧錢,少數人賺大錢的特點。如果僅僅只有這個外因還好,關鍵是我們自身還存在了很多先天的或者後天的不足。
我們自身在投資中存在着哪些缺陷呢?我總結了十大誤區:
第一大誤區:賭博心態
投資是任何人都需要伴隨一生的事情,是需要用時間來慢慢積累的。如果你有一筆10萬的資金,我們假定平均每年能賺12%,那麼40年後的資產是930萬,如果同樣的10萬元,如果你晚投資10年,同樣的收益率,那麼最終只有不到300萬,差了整整630萬。
但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及早開始投資,牛市來了看到周圍人賺錢了又產生嫉妒心理。馬雲賺多少錢很少有人去比,因為大家知道比也比不了,但你周圍的同學、同事、朋友、鄰居如果賺了錢,很容易成為入市的一個理由。因為他們過去和我差不多。為什麼他可以我就不可以了。在這種心態下進入股市,很容易產生賭博心理,因為想追上你的周圍人。
在這種賭博心理趨勢下,很容易把所有的資金全部一把注入到股市,滿倉一個品種,甚至用了高槓杆。而這個時候往往已經是牛市的高點了。如果碰錢賺了點錢,更加會強化這種行為,直到賭博失敗為止。
第二大誤區:從眾心理
買股票基金聽周圍人介紹。因為自己不具備相應的投資理念和知識,周圍人如果賺錢了,那就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大家都買這個股票,大家都買這個基金,成為初入股市的投資者的很常見的一個投資理由。
從眾心理不完全不對,但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在學習了投資相關知識後,應該理智的把大眾特別是周圍人的投資行為作為一種信息去判斷。盲目從眾很容易在牛市的瘋狂中推波助瀾,高興了沒多久就可能被套住在高高的山崗上。
第三大誤區:迷信心理
和從眾心理不同的是迷信專家和大V。當然除了個別的濫竽充數的外,大部分專家和大V的水平肯定比我們普通投資者高,但一樣他們的言論也應該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一方面有些言論是為了站台,一方面即使有些言論是正確的,也應該考慮這些言論的時間和地點。
舉個例子,巴菲特推崇標普500指數基金,而且在對沖基金經理的10年之約中用標普500打敗了對沖基金。但巴菲特説這個話是針對美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由於存在大量的散户交易,市場的阿爾法機會要遠遠大於美國,所以就導致了最近幾年來大量的主動型的混合基金戰勝指數。即使在美國,這幾年納斯達克指數基金也遠遠戰勝了標普500。不是巴菲特説錯了,而是巴菲特是在很多年前針對美國這個市場説的,一方面美國市場裏以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臉書等代表新經濟的納指市場頭部企業的興起,另一方面是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巴菲特這樣偉大的投資家的言論都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和判斷,更何況其他的專家和大V?
第四大誤區:短線心理
追漲殺跌,天天樂此不倦。短線心理,特別是超級短線。從根本上説還是賭博心理造成的。或者是長線被套,或者是看到有人短線成功。通達信上有個活躍股指數,從2011年最高點跌到2020年7月27日,整整跌去了99%,這還沒算上每天的交易成本。當然,一個大概率虧損的行為,總有幾個倖存者,甚至還有賺了大錢的。但壞就壞在這些極少數賺大錢的人。如果真的短線沒有任何人盈利,那就不會再有人去做這種超級短線了。
心理學告訴我們,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能剋制自己的短期慾望,心理學上的名詞叫“延遲滿足”,短線行為天天樂此不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願意延遲滿足。其實你仔細想想,好比打麻將,四個人都想贏,但最終肯定是不可能的,輸於是一個零和博弈。股票交易更是如此,如果沒有企業的盈利推動,扣除交易成本,連零和博弈都沒有。當然打麻將的主要目的是娛樂,如果你把短線作為一種娛樂也未嘗不可。但如果你要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盈利的手段,那無疑是水中月鏡中花。
當然極少數高手的存在,對大部分人做短線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我們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普通人,大部分也不是職業投資者。我們大概率成不了這些短線高手,況且裏面還有一部分利用信息、資金等優勢在做市,更是我們普通人不能做到的。
第五大誤區:炒消息心理
因為缺乏投資知識,缺少理性判斷。除了受周圍人影響,受專家影響外,還受消息面影響。不可否認,中國的A股受消息面影響還是很大的,各種炒消息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個免税的消息,可以把一個股票拉幾個漲停。但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消息是短期的影響還是長期的影響,是心理層面上的還是對業績有實質性的影響,股價是否存在過度反應?這些都需要我們投資者去獨立判斷的。
雄安消息出來後相關概念股連續大漲,但過後則是一地雞毛,塵歸塵土歸土。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雄安的影響是長遠的,但對於這幾年相關的股票的業績很難有實質性的影響。另外類似的有周圍環境一緊張就炒軍工,也是類似的。和短線心理類似,這種炒消息的行為,也是個別提前介入提前退出的人受益,正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才會對很多人有着強烈的誘惑。關鍵還是我們大部分人不可能都成為這樣的少數倖存者。
第六大誤區:貪婪心理
看好某隻股票,最近某個板塊或者風格盛行,全倉壓上,甚至意猶未盡還加槓桿,融資頂格不夠甚至還去做場外配資。只要有一點牛市的味道,這些場外的高槓杆配資。
如果運氣好賺了錢,更是會加強這種貪婪心理,最終導致失敗。説一個定投中的故事,2011年不少人跟我定投中證500,到2015年3月份我翻倍清倉了,大部分人是因為在2011年連續下跌恐懼導致停止定投,個別人還因為貪婪,到了定投日因為跌跌不休,所以想能不能等幾天跌的更多一些再買進,再過了幾天如果還在跌,就會像能不能再等幾天;如果漲上去了就更不買了,他就會想前幾天便宜我不買,今天貴了我買不是傻子嗎?
貪婪心理還表現在對下跌的痛苦要遠遠超過對上漲的愉悦,如果一個品種上漲後跌回原點,給他帶來的還是痛苦。貪婪心理導致每天都會產生無窮的後悔和懊惱,失去了投資的真正目的。
第七大誤區:恐懼心理
和貪婪心理不同的是恐懼心理也是有害心理。這些人往往是在牛市裏極度貪婪,到了熊市又變成極度空間,同樣的消息不同的解讀。投資中的恐慌心理,主要還是對持有的品種未來的走勢的不確定性導致的。即使持有債券或者可轉債,到期時間確定、價格確定,還是有很多人對過程中的下跌產生恐慌心理,學習了一些技術指標,發現典型的技術指標下跌趨勢後更加恐懼,殊不知這些技術指標只不過是過去經驗的總結,是否準確有個概率問題,另外有些成交量不是很活躍或者被控制的股票,會故意做出下跌趨勢引導散户割肉。凡此種種屢見不鮮。
第八大誤區:錨定心理
因為你對未來的恐懼,所以很容易找一個參照物。比如説你去市場買東西,你如果不熟悉價格,很容易和攤販討價還價,而攤販掌握了你的心理後,故意開了一個天價讓你砍價,你覺得通過砍價獲得了便宜,其實你還是因為錨定了攤販開出的高價而覺得佔了大便宜了。
在投資中一樣,有人賣出的理由就是賺錢了,有了5%、10%的收益就覺得可以止盈了,殊不知股票價格的漲跌和你的持倉成本基本沒什麼關係的。股票的基本面起了惡變,比如説當時的樂視網,因為看到賬面出現虧損死活不願意賣出,導致最後不可收拾。同樣因為基本面惡變,下跌也不會因為你的持倉成本的高低而會停止下跌甚至反彈。凡此種種,都是錨定效應在投資中給我們投資者帶來的誤區。
第九大誤區:慣性心理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名詞叫近因效應。就是説最近一次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經歷對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像俗話説的那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殊不知其實你遇到的一次失敗或者成功的經歷只是一個個案,可能不具備普遍意義。
我自己在投資經歷中就多次犯了慣性心理。買認購者中了上海石化虧損後就10多年沒碰股票;2008年大熊市靠債券獲得了很好的收益,到了2009年四萬億行情來了還是固守熊市中的債券思維模式,錯失了一次大牛市;到了2016年靠小市值策略大幅度跑贏指數,2017年藍籌行情來了還是固守原來的思維模式,再次跑輸指數。上次成功的就一直使用,上次失敗了就一直不敢碰。把自己遇到的一次個案當作普遍規律,外界條件一變就產生失效。
第十大誤區:喜新厭舊心理
和慣性心理正好相反的是喜新厭舊心理。過去股市裏炒新是屢見不鮮,這個炒新主要是新股上面沒有套牢盤,所以很多人不講基本面不講估值,一個勁的往上炒,直到由於某種原因崩盤。總覺得反正只要我不去接最後一棒就可以了。殊不知即使你這次沒接最後一棒,總會有人接的,這次你沒接,不代表將來不接。這種刀口舔血的活不是好乾的。
對於基金投資者來説,還有一個怪現象是喜歡買新基金。喜歡買新基金有幾個原因:一是受客户經理的影響,或者是受基金公司的宣傳的影響;二是覺得老基金淨值高了,太貴,不如新基金的淨值從1開始算起。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建議去買新的基金,特別是新的主動型基金。因為指數基金還有歷史的指數可以追溯,主動型基金雖然可以根據基金經理以往的業績來推測,但如果你相信這個基金經理,為什麼一定要去認購新的基金而不去買他老的基金呢?新基金還有一個募集期,資金到賬後還要建倉。一般來説除非有不同的主題,持倉大概率會重疊的。
有人覺得新基金淨值從1算起便宜,這更是一個誤區。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假定新老基金都只持有茅台,茅台價格1800元一股,那麼新基金淨值1,就相當於1/1800的份額的茅台,而老基金淨值2,就相當於持有1/900的份額的茅台,如果你花了1800元買了淨值1的新基金,相當於買了1股茅台,但如果你花了1800元買了淨值2的老基金,一樣相當於買了1股茅台。雖然看起來淨值高的,但其實是一樣的。
股市看起來很容易,只不過是一買一賣,而且短期也能取得很好的收益,但要長期穩定的在股市中獲利,就要認清楚股市的本質,特別是A股的本質,戰勝這些不利的外部和內部因素,方能獲得正果。
/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