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把脈開方” 共探中國經濟下一程

專家學者齊聚“把脈開方” 共探中國經濟下一程

活動現場。 黃慧 攝

中新網杭州11月28日電(記者 黃慧)“在理解‘雙循環’戰略時,我們要充分理解為什麼提兩個循環?”28日,在於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表示,內部可循環往往是經濟長期內卷化的原因,立足國內大循環的發展要避免走向內部經濟低水平的均衡,中國還處在經濟追趕的階段上,要更加開放才能贏得追趕科技前沿的機會。

現場,聚焦經濟發展,專家學者等共同探討中國經濟的下一程,為中國經濟的下一程“把脈開方”。

立足國內大循環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此,張軍有着自己的三個判斷:與全球業已形成的經貿關係似乎對中國更有利而不是更不利;轉向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與防止經濟長期內卷化的方向不完全一致;科技自力更生或技術攻關恐難以延續更快的技術進步的趨勢。

他提出,在討論“內循環”戰略之前,要想明白“今天的全球化世界,誰跟誰脱得了鈎”“大國經濟為什麼要更開放”等問題。基於上述思考,張軍認為,既要看到內部循環是大國經濟的優勢所在,同時也要避免因此導致經濟內卷化,開放並與外界深度交流有助於防止經濟內卷化。

“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一樣,都是中國經濟復甦的生力軍。”圍繞着民營經濟,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表示,中國成為疫情以來第一個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其中,民營經濟功不可沒。同時他認為,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民營企業相當一部分已經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結合具體數據,李兆前介紹,2019年民營企業對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的貢獻率接近40%。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16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GDP的16.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有402家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所在細分領域的關鍵技術。

“從歷史上來看,哪個國家越開放就越獲利,否則再強大也會衰落下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現場如是表示。他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中國有開放和市場兩大優勢,至於下一步是全面開放還是貿易投資類的開放,要考慮貿易投資這個國際規則。

據興業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大類資產配置首席分析師段超判斷:“未來的5年甚至10年,‘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們可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個像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紅利政策逐漸釋放的時期。”

段超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國內的權益市場大有可為,並保持戰略上樂觀的態度。經過半年調整之後,國內債權已具備非常明顯的配置價值。跟國際橫向比較,配置價值也非常凸顯。明年隨着經濟高點逐漸迴歸正常,債權配置價值將非常明顯。“總體來説,我們對明年整體經濟的展望是快速衝高,然後迴歸均衡。”

現場亦有來自企業的聲音。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方鴻強説:“我們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踏上了互聯網的頭班車,現在正是產業變革的未來之車。”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以綠色發展為宗旨,科技進步為動力,新型建築工業化為核心,產業化為重點的建築產業現代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8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學者齊聚“把脈開方” 共探中國經濟下一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