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上的百貨零售企業先後公佈了自己的財報,綜合看,其經營收入、利潤雙降成為主要表現。
相比於電子商務或者購物中心業態,中國百貨企業大多在低市值徘徊,而隨着消費環境的多元化變革,百貨業一直被唱衰,百貨業失去“春天”了嗎?顯然不是,這個曾經最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依然在發揮着效能,佔據着重要比例。
變化繁多的消費場景掩蓋了百貨業態的現實價值,面對如今的市場環境,百貨業需要自我變革和行業調整,也需要市場、消費者和社會的重新認識。
成績單
對於營業收入和利潤的普遍下降,在眾多財報中,都提到了那個黑天鵝事件,毫無例外,都將其歸為2020年經營狀態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但綜合看,依然可以看到百貨業的疲憊。
先來看幾組數據:
新世界百貨在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內虧損2.03億港元。
歲寶百貨在2020財年收入為4.81億元,較2019年的收入減少39.5%;經營利潤為0.28億元,較2019年的3.33億減少91.6%。
百盛集團在財報中表示,經營收益總額為44.28億元,同比下降11.9%;母公司所有人應占虧損為2.5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2.23億元擴大了12%。
銀座股份營業收入54億,同比下降了55.8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3.86億,去年同期為0.52億,下降830.92%。其中,百貨商場營業收入25億,比去年同期下降64%。
茂業國際在2020年銷售所得款項及租賃收入總額為人民幣106.8億元,同比下降30.7%。而本年錄得淨虧損為人民幣2.49億元,同比下降152.9%。
3月29日晚間,寧波中百披露2020年年報顯示,寧波中百2020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約7.37億元,同比下降27.03%;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約2250.24萬元,同比下降45.43%。
這是一個長長的名單。
對於2020年虧損的原因,南寧百貨在財報中這樣説,本期業績預虧主要系受新冠疫情及行業景氣度影響,公司各門店客流量鋭減,營業利潤大幅下降。並且,公司減免了租賃旗下經營用房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疫情期間部分租金。
綜合看,這也是一眾百貨公司經營下降的主要原因。流量下降引起的轉化率降低。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百貨類企業都出現雙降的狀況。重慶百貨在報告中稱,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10.77億元,同比減少38.9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0.34億元,同比增長4.91%。
2020年重啓百貨依然實現了淨利潤的增長
2020年,杭州解百實現營業收入17.9億元,同比下降72.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7元,同比上漲13.42%。
金鷹商貿集團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約為15.63億元,同比增長約31.8%。
暫且拋開各自的經營結構不做過多的分析,綜合看,百貨商業在消費流量、社交體驗、服務黏性上都受到了不同層級的挑戰。
大環境上,百貨業的消費佔比持續走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百貨店零售額比上年下降9.8%;微趨勢下,百貨傳統零售模式與現在消費需求匹配效率的差距正在拉大,而疫情催化了趨勢的過程。
疫情期間,全國的商場大都門可羅雀
3月11日晚間,*ST秋林發佈終止上市公告。據悉,秋林集團創建於1900年,是中國第一家百貨公司。1996年登陸A股市場,以百貨和食品為主營業務。是黑龍江省的百年老字號企業,在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2月22日,*ST秋林發佈2020年年報,財報顯示,2020年秋林集團實現營收1.44億元,同比下降56.96%;歸母淨利潤虧損5.82億元。翻看秋林公司歷年的財報,不能發現,其經營和利潤收入持續走低,雖然秋林食品表現不錯,但是依然難以挽回整體的衰敗。
曾經的百貨業風頭無兩,但昨日的榮光無需緬懷,認清自己,認清市場才是當務之急。
迴歸商業
拋開疫情這個一般要素,又有哪些原因影響了百貨業的核心問題呢。
消費升級趨勢的逐漸演化,需求變得多元化和個性化,百貨業傳統的經營模式在市場快速反應上並不佔優。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電商業態以及O2O進一步下探,而實體商業體業態的多元化趨勢,都讓百貨這個傳統的零售渠道受到不同維度的衝擊。一方面中國百貨業態轉型期,另一方面傳統百貨的銷售增長趨勢受宏觀經濟週期的影響較為明顯,抗週期性成了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堆積如山的快遞,背後是對實體商業的蠶食
雖然業態聲量勢微,但時至今日,百貨依然是是國內零售品牌拓展的重點渠道,百貨的渠道作用體現在百貨的自身品牌價值。
其實,很多人將百貨業態將購物中心業態做比較,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互為對手,iMall就認為購物中心的價值導向更傾向於創新和共贏,而百貨的價值導向更傾向於傳統和銷售。但表現形式不同,但最後做的均是持續的零售經營。
有一種觀點認為,老牌百貨在轉型時應“降低”自己的定位,縮小輻射範圍,可將目光落在周圍的社區;百貨業態仍以“貨”為主,能夠提升利潤空間。因此不同的品牌將對百貨與購物中心產生不同的品牌效應。
有數據顯示,相較於購物中心動輒40%-60%餐飲娛樂業態結構構成,百貨商場的餐飲娛樂業態只有20-30%,更傾向於高坪效零售佈局,所以百貨業在吸引消費者的活動設計上更加精準和有針對性。
購物中心的模式豐富的業態,確實吸引了不小的流量,這一點上百貨業態因店鋪佈局和功能性並不佔優。但是,如何提升流量轉化率,成了購物中心一個現實問題。
《商業地產觀察》曾和某購物中心負責人有過溝通,對方在思考的是,如何增加高毛利商品營銷面積,提升轉化率。而這一點,百貨商店的消費滲透率明顯要高於購物中心。
品牌多元化擴張,業態多元化,還是經營結構多元化,不論如何,都要認清,零售業依然要回歸零售的本質,正如銀座股份在財報中表示,商業從業務結構來看,“商業”是企業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尋找出路
早在電商高速發展的那幾年,市場上一直就存在唱衰百貨業的聲音,一種商業模式取代另一種商業模式並非一蹴而就,何況百貨業的依然尤其生存發展的基於和理由。別忘了,線下零售依據佔據零售總額的絕對優勢,佔據絕對流量,這也是“新零售”不斷下探的原因之一。
國信證券就曾在研究報告中入認為,百貨仍然是優質的消費渠道,在消費者購物行為場景化、社交化的趨勢下,其正利用商品集中可觸達、消費場景多元豐富的優勢,通過全渠道購物體驗吸引着一部分高價值顧客。
當然,百貨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在提升經營效率和業態轉型上,多元化與屬性強化成為兩種思路。
iMall數據顯示,已有17%的傳統百貨公司開始涉足購物中心領域開發運營,而在全國範圍拓展的百貨公司轉型購物中心比例高達42%,王府井、新世界、銀泰、茂業國際都在擴大自有購物中心的戰略邊界。
從財報看,重慶百貨主營業務為超市業態、汽貿業態、百貨業態、電器業態等,其中百貨業態佔比僅為10.48%。多元化發展需要高效的運營,分擔風險,但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強大的戰略執行力。
在自身屬性強化方面,SKP提供了一種思路。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SKP以177億的銷售額繼續蟬聯全國最吸金的商場寶座,並打敗英國哈羅德百貨,相繼超過東京新宿伊勢丹,問鼎全球“店王”。馮侖曾説,北京SKP的殺手鐧是“專注”,專注於高端時尚百貨。因為專注,北京SKP“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護城河”,這使其即使在2020年面對疫情,也能實現增長。
並不説所有的企業都模仿SKP高附加值的高端路線,而是説,專注於自身擅長的領域或者展開合作。例如,茂業國際強調百貨業態強化重點品類資源統籌,核心競爭力。與門店定位相匹配的商品組合加強保持連貫性和持續性,品牌商及供應商合作方面深度聯合,形成優勢互補。
百貨商店一方面可以尋找自我革新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藉助資本的力量,加速影響市場的進程。
3月4日晚間,廣百股份公告稱,收購友誼集團100%股權獲得中國證監會併購重組委審核無條件通過。經協商,確定友誼集團100%股權交易對價為39.1億元。廣百集團與友誼集團重組整合是廣州本地兩家體量最大的商貿零售企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廣百、友誼兩大集團重組而成的廣州商貿投資控股集團。
廣州日報報道,實施重組整合後,“廣百”和“友誼”將繼續保留現有商號。新集團經營規模將達到350億元,營業收入達150億元。
同樣是3月4日晚,王府井公佈了換股吸納首商股份的細節。對於合併之後的經營,公告表示,王府井和首商股份按照不同零售業態對旗下門店統一籌劃,統一招商,統一運營管理,享受商業零售收益和運營管理收益,其根據門店物業的區域特點、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需求等因素選擇不同的經營模式。
據悉,首商股份在北京市場擁有貴友大廈、西單商場、燕莎友誼商城、燕莎奧萊及金源新燕莎MALL等綜合體。二者合併不僅解決了同業競爭的問題,也有利於優勢互補。當然,其合併後的經營管理、企業文化打造等也是其面臨的重要問題,但綜合看,合理的兼併重組有利於未來的發展和護城河的打造。
傳統商業體的升級改造不僅是商業行為,也是社會影響,政府層面的助推作用意義重大。例如,自2016年起,北京就開始逐步推進“一店一策”老舊升級改造。2019年,北京市商務局公佈對北京正在對10家傳統商場試點“一店一策”升級改造,包括西單商場、王府井百貨、長安商場等。
按照北京有關管理機構的説明,“一店一策”統籌北京市商圈升級改造專項支持政策和老字號、促消費活動等商業領域資金政策,調動企業升級改造積極性。
全面看,百貨業態是否還有其他出路呢?
商務部在總結2020年的消費特點,曾提出“商品消費持續回升,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而從現實看,免税購物藴含巨大的消費潛力。2020年3月,發改委曾發文強調“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税店”。
據悉,王府井已獲得免税品經營資質,百聯股份、鄂武商A、南寧百貨等多家百貨公司也已申請免税商品經營資質。
擺在百貨業態面前的進化方式還有很多,寬鬆而復甦的市場經營環境提供了各種可能,例如數字化在百貨經營各個層級的改革,同樣充滿了想象空間。
需要強調的是,商品力是百貨零售企業經營能力的核心體現,無論何種渠道、何種方式,讓消費者享受優質的購物體驗,是百貨零售企業永不落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