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海外上市成功,張勇將收穫第三個IPO。
7月11日,火鍋屆巨頭海底撈發佈一則公告,稱公司現正考慮將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以下簡稱“Super Hi”)的股份進行實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及以介紹上市方式於聯交所主板單獨上市的可能性。據稱,Super Hi及其附屬公司主要於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以外地區從事餐飲業務(即海外業務)。
7月13日,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底撈國際”)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説明書,計劃以介紹形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如果成功上市的話,那麼,這將成為張勇繼海底撈、頤海國際之後收穫的第三個IPO。
海外業務成色幾何?
發展海外業務,一直是這家火鍋巨頭國際化的重要戰略。
根據其提供的資料顯示,海底撈於2012年開設在了在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餐廳,海底撈海外的餐廳網絡從截至2019年1月1日分佈於5個國家的24家餐廳,擴張至截至2022年3月31日分佈於11個國家的97家餐廳。
與國內開店的快速擴張相比,海外業務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高歌猛進。
不過,海外業務的業績似乎不錯。公告顯示,海底撈海外業務的收入由2019年的2.3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3.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8%。
自2022年起海外業務亦錄得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有力復甦,收入由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的6830萬美元增加至截至2022年3月 31日止三個月的1.09億美元。
業績的不錯,得益於高昂的單價。財報顯示,2021年海底撈海外餐廳的人均消費為197.9元,相當於公司平均值的1.9倍,境內一線城市的1.8倍。或許未來海底撈海外業務會為海底撈帶來更高的業績。
不過,海外業務至今尚未盈利,截至2019、2020及2021年底,以及截至2022年前三月,公司淨虧損分別約為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及2850萬美元。同期收入分別約為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及1.09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文件“風險因素”一節中提示,公司可能無法成功開設新餐廳並從中獲利。此外,公司計劃在其經營經驗較少或並無經營經驗的市場(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及西班牙)開設新餐廳,但是公司可能無法預測該等地區的市場變化,或在開設新餐廳時在取得地方機構的牌照方面遭遇延遲。
而從二級市場來看,海底撈分拆海外業務上市一事似乎並未掀起資本市場太大波瀾,資本市場並沒有為其買賬。截至14日收盤,其報16.24港元,股價上漲了1.50%,市值為905.22億港元。
海底撈的自救?
不得不説,拆分海底撈,是張勇拯救海底撈的一個自救措施。
3月23日,海底撈發佈2021年全年業績公告,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1.1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43.7%;全年虧損41.6億元,而2020年全年錄得淨利潤3.09億元。從收入組成來看,2021年海底撈餐廳經營收入394.6億元,佔比96%;處於第二位的是外賣收入,7.06億元,佔比1.7%。
這一數據低於之前海底撈發佈盈利預警公告中最高預估虧損上限的45億元。
而在2021年業績報告中,海底撈稱2021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就外部環境而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有反覆,未來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去年海底撈幾乎九成的虧損來源於關店計提的減值損失。
2021年11月,海底撈實行了“啄木鳥計劃”,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撈餐廳在“啄木鳥計劃”下永久關閉,32家餐廳暫時停業休整。
這是因為,海底撈表示,2021年全年的虧損中,由於2021年閉店計劃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以及管理層採取審慎態度計提的減值損失超過36.5億元。
在此情景下,海底撈此時選擇拆分海外業務上市不失為一個好戰略。
不過,此次採取介紹方式上市的話,並不涉及募集資金。
要知道,張勇為海底撈的最大股東,持有64.85%權益,海底撈的市值為905.22億港元(按每股16.24港元計算),張勇的持股市值大約為587億港元。
因此,如果此次海底撈的海外業務分拆上市,按照張勇的持股份額,或可獲得不少的實物分派,這些股份能夠進入買賣市場,將可提升他在海底撈系的持股價值。
不過,目前來看,海底撈的海外業務能否成功上市,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而海底撈的海、海外業務,同樣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