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芯半導體李海明:灣區擁有芯片市場優勢
時代週報記者 駱一帆 發自廣州
再過不到一個月,華為的麒麟高端芯片就將被迫停產,美國的一紙禁令,為華為帶來的損失與麻煩難以估量,“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很不幸應驗在了華為和我國芯片產業上。
“不要説華為,半導體行業都有種被卡住脖子的感覺。”8月6日,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博士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在當前環境下,對國內芯片產業與粵芯自身未來發展的思考與判斷。
李海明坦言,與國外相比,我國芯片產業起步較晚,確實存在着不小差距。而芯片產業又過於龐大、精細,想短時間內在人才、設備、原材料、工藝等諸多環節補齊短板,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
儘管如此,眼下,國內芯片產業仍在馬不停蹄地追趕,從資本市場熱捧助力到產業政策利好刺激,國內芯片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向前狂奔。
“我們也希望能在廣州這邊真正把人才的梯隊培育出來。” 李海明向記者表示,就粵芯自身來説,目前在人才、設備、技術等方面確實對國外有一定程度依賴,但粵芯也在努力將其消化吸收,進行本土轉化。
在李海明看來,國內芯片產業擁有市場方面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説是全中國乃至於全世界芯片消耗量最大的一個區域。粵芯的想法是,結合這裏龐大的應用市場,連接當地半導體產業鏈,讓灣區內的半導體產業實現長足發展。
待追的差距
對國內芯片產業來説,眼下真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候。
有媒體報道,目前美系芯片企業已呈現出在中國收縮的跡象,如美國芯片大廠德州儀器、存儲器芯片龍頭美光科技均在減少出口中國的芯片量。受此影響,相關依賴芯片進口的企業一方面大規模提前採購,加大備貨量;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求國內芯片企業,希望找到Plan B。
儘管需求量增加,但對國內芯片企業來説,面對當前行業形勢,着實壓力不小。
“我們必須要認清,這個產業太龐大、太複雜、太精細。”李海明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如此龐大複雜的產業,任何一個國家很難參與並做好所有環節,現在中國要大力發展自己的芯片產業,會發現在很多方面國內和國外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某些理論和製造工藝等基礎建設方面,短期內,國產芯片企業確實難以突破。
儘管眼下美國尚未對國內芯片行業進行大規模封殺,但由於國內芯片產業在諸多方面都需依賴國外,因此在當前形勢下,許多芯片企業的神經也處於緊繃狀態。
在李海明看來,設備、原材料和EDA軟件工具是被卡脖子的三個方面。
“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在做光刻機,有的甚至説可以做到5nm,我相信都是研發上可以做到,如要量產,還得經過生產線上的驗證。” 李海明向時代週報記者舉例説道。
作為芯片行業中的一員,粵芯同樣在很多方面依賴國外。在人才方面,粵芯關鍵的人才團隊成員很多都是來自海外,包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在設備方面,粵芯大部分設備都是國外廠商提供;在技術層面,粵芯的部分技術來自歐洲和日本等國。
儘管諸多方面依賴國外,但李海明對粵芯及國內芯片產業的未來發展,也依然保持樂觀。
“這些事情有沒有影響到公司的發展呢?我覺得短期是沒有的。” 李海明認為,需要認清的是,雖然國內公司依賴國外的技術、設備等,但國外公司也希望在中國應用市場獲得更好的份額,這其實本是一個雙贏的事情。如何充分利用國內消費市場,加速將來自國外的東西本土化,進而滿足國內各種不同的芯片消費需求,是包括粵芯在內的國內芯片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粵芯的賽道
如何在挑戰中把握機遇,或許是眼下所有國內芯片企業都在考慮的事情,而粵芯希望在此過程中,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賽道。
2017年12月,粵芯半導體正式成立,坐落在廣州市開發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芯片行業來説,粵芯都是名副其實的“後來者”。
“現在芯片行業已經形成一個區域集聚的趨勢,粵港澳大灣區有着如廣汽、格力、美的等眾多企業涉及芯片應用,每年全國60%的芯片消耗在這裏,但這裏卻沒有一個本地的芯片製造公司把整個產業鏈串聯起來。” 李海明表示,正是看到這樣的機遇,粵芯決定進入芯片製造賽道。
與此前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熱捧的中芯國際(688981.SH)不同,粵芯主攻模擬芯片市場,目前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擁有12英寸芯片生產線的企業,第一期的平台工藝為0.18um―90nm,第二期的建設也即將啓動。
“芯片主要分數字、模擬、存儲、微處理器4大類,這4類就像舞台劇的男女主角和男女配角,不能相互替代,要組合起來才能演一齣戲。” 李海明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模擬芯片不走7nm、14nm的路線,像台積電是數字芯片的佼佼者,我們屬於不同賽道。在模擬芯片領域,美國的德州儀器、歐洲的英飛凌是目前行業的龍頭,在國內,粵芯是率先使用12英寸做模擬芯片的,是這個賽道中的領先者。”
在此基礎上,粵芯半導體在運營策略上也選取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賽道—定製化代工的虛擬IDM模式。
目前,芯片行業主要分為IDM、Fabless和Foundry三種運營模式。其中IDM模式及涉及、製造、封裝等多個環節於一身;Fabless模式只負責芯片的電路設計與銷售,將生產、測試、封裝等環節外包;而Foundry模式主要為代工生產。
毫無疑問,粵芯半導體屬芯片製造企業,但它卻並非單純的Foundry模式。
“和數字芯片的製造不同,模擬芯片需要設計和工藝高度整合。”李海明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設計和製造想整合在一起,需要很長時間累積,以目前國內半導體基礎,想憑一個公司之力,做出世界級的模擬芯片非常困難。所以,粵芯的辦法是和芯片設計公司緊密結合,參與設計之中,形成定製化代工的模式。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行業形勢,粵芯模式將取得怎樣的成效,眼下或許還無法下定論。但在李海明看來,無論如何,粵芯的加入都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芯片產業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我們對前景非常看好,整個國家對集成電路越來越重視,大灣區又擁有芯片消費市場的優勢,從市場應用入手,吸引更好的資源進入,從而讓整個產業鏈實現發展,粵芯希望能起這個頭。”李海明如是説。